00_FB_innovarad_chengkl_meta_analysis_20170416-383
2017 / 4 / 21

寫論文,不再是遙不可及。

 

作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醫學影像部 鄭凱倫 醫師

 

 

01_innovarad_chengkl_meta_analysis_20170416-383

 

 

沒資源、沒經費,做研究好難!

 

對於我這種相對年輕,沒有資源、沒有經費的放射科醫師,想要進行研究,難如登天。一想到要跟 IRB 委員纏鬥,整個熱情去掉一半。真的有機會收集病例,遇到影像品質不佳無法分析,只能絕望到谷底。統合分析不需要跟 IRB 糾纏,計畫好適當的主題,找個志同道合好朋友,就可以開始收集分析。聽起來超美好,但是沒有人教怎麼做,只能繼續做白日夢。

 

錯過首場統合分析工作坊後,再一次看到課程消息公告,沒有考慮太多,馬上刷卡報名,避免再次留下遺憾。正式上課前蔡校長開團團購 CMA v3,當然毫不考慮,馬上跟團轉帳。感謝蔡校長的用心,為我們省下經費。省下來的錢,剛好可以繼續參加新思惟大型研討會。

 

(橙編按:謝謝鼓勵,說實在的,團購真的心力交瘁,不過這次心得好多朋友回饋,覺得團購有幫忙,好像又有了動力,明年再來辦一次。加上今年的各種經驗,應該會辦得更順利吧 XD)

 

 

研究論壇後,更深入更聚焦的剖析!

 

新思惟團隊永遠都能找到肯教、會教又會講的講師,毫不藏私的把經驗分享給學員。張凱閔醫師在  《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6就已經分享過「初學統合分析,最常卡關的 3 個地方」。這一次張醫師以指定論文為範本,一步步拆解統合分析規劃技巧。

 

一次文獻收集,絕對不要只寫一篇文章,張醫師在完成這篇指定論文前,已經完成其他文章。而這篇文章的素材,早就在之前的文獻回顧中,就已經慢慢收集。把資源運用到淋漓盡致,是我從張醫師身上看到的精神。張醫師也介紹統合分析常用統計概念,過去宛如天書般的標準差、標準誤、異質性、forest plot、funnel plot 以及 publication bias 還有是否要做 subgroup analysis,都在張醫師的帶領下,讓我有進一步的了解。

 

 

論文架構被一一拆解

 

第一次接觸到曾秉濤醫師的課程,曾醫師個人在統合分析研究已經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詳細地為我們拆解論文架構。對於是否要聯繫原論文作者這個問題,曾醫師也提供個人非常實用的建議,等真正遇到這個問題時,應該就會知道如何處理這種狀況。

 

曾醫師分享 introduction、M&M、results 還有 discussion 有哪些重點需要注意。對於如何搜尋文獻這個頭痛的問題,曾醫師毫不藏私的把個人經驗分享給大家。如何設定關鍵字並且運用 N-1 原則在標題/摘要/關鍵字中迅速找到有價值的文章;連續或類別變項要使用哪種統計方式評估。在聽完曾醫師的解析後,或許自己照著做,也有機會產出人生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

 

 

動手做,圖表不再遙不可及。

 

互動實作時間,拿出新思惟精心準備的講義跟著做,每一個步驟都有圖文指示,整個流程都已經優化,只要照著做,指定論文上的圖表就一張一張出現。過去遙不可及的 forest plot,居然可以自己跑出來,內心真的感動不已。

 

圖表產出後,重要的優化工作,當然就由蔡校長親自出馬來跟同學們分享。秉持蔡校長一貫簡潔直指核心的風格,告訴大家圖表優化前後的差異。一張圖表在經過修飾後,質感大幅提升。相信  reviewer 看到這樣的圖表應該也會龍心大悅,增加接受文章的機率。

 

 

我依然會繼續參加

 

新思惟不論在課程安排、講師人選、互動實作都做出非常好的規劃,每一次參加前充滿期待,參加後個人能力向上提升。這也是新思惟推出課程,我會一再參加的原因。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