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FB_innovarad_chenkc_meta_analysis_20170604-443
2017 / 6 / 9

統合分析,專業知識的實證懶人包。

 

作者:成大醫院 口腔顎面外科 陳畊仲 醫師

 

 

01_innovarad_chenkc_meta_analysis_20170604-443

 

 

已經忘了多久沒有走進新思惟小班工作坊的教室,睽違許久,新開設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吸引我又噴了三萬 再一次來接受校長的指導。

 

「畊仲,好久不見,最近又計畫去哪個主題樂園,怎麼有興趣來上這堂課?」一如往常,一進教室,校長總是操著台中腔 親切的來問候,了解一下學員。「在醫學中心,應該還是以 wet lab 為主吧?要開始嘗試 dry lab 嗎?」

 

被校長這麼一問,腦袋裡當初念碩士,一人包辦「所有」wet lab 大小事的不堪 辛苦回憶,像人生跑馬燈 一股腦快速從腦袋的 D 槽往 RAM 移動。其中,有一件事我應該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遙想那一天

 

2009 年 8 月 8 日,莫拉克颱風從花蓮登陸台灣。中午台南稍有風雨,行動無礙,全家仍按照既定計畫前往父親節聚餐。但風雨越來越大,雖然開車,但以防萬一,大家還是離開各自返家。回家車子開進車庫,慶幸自己當初買房子時有特別留意會不會漏水,絕對萬無一失。但大門一開,靠杯,怎麼一道瀑布從樓梯直衝而下!WTF,怎麼可能!這已經不是漏水,是頂樓開了個洞吧,怎麼會這樣!

 

這時身邊還有一個 2 歲,一個才 5 個月大的小孩。只好讓老婆先窩在一樓不會淋到水的房間,大步往樓上衝,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路往上找尋「瀑布」源頭,奇怪,頂樓的門是關著的啊?但是仔細一看,門縫中快速,大量的水不斷的滲出。也顧不得沒穿雨衣帶雨傘,趕快開門看看外面到底發生啥事。

 

哇賽!頂樓根本就變成游泳池,雨一直下,水也一直往樓下直衝而去!原來是放在頂樓植物落葉,完全塞住了「所有」排水孔,大量的雨水,才會不斷往樓下宣洩。這時趕快動手清除落葉,恢復排水孔功能,一面大喊通知樓下母子可以上樓了。

 

但問題還沒完全解決,落葉太多了,看有多懶,平時都不清,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落葉不完全清乾淨,一定會再塞住。所以,我只好淋著造成幾十年來最嚴重水災的大雨,盡量清除殘存落葉,等待水完全排空,排水孔確定不會再被塞住,才進到不會淋雨的室內。

 

 

一個意外,讓我收 data 的時間延遲了。

 

說了這麼多,字數應該夠領禮券,和研究有什麼關係?其實當我冒著雨在頂樓清樹葉的同時,本來應該要在實驗室,收 proliferation assay 某個時間點的 data。如果沒有在準確的時間點收到資料,準確性當然可能會有影響。但問題是我沒辦法管那麼多了,那時為了我的家,我的小孩和老婆,我只能選擇留守奮戰。結果可能是,這部分的實驗就要從頭再來。

 

當我搞定頂樓,繼續回頭處理室內積水,換下全身淋濕的衣服,已經過好幾個小時了。為了一絲希望,還是冒著風雨到實驗室完成資料收集。

 

我不排斥,也不討厭 wet lab。但對我而言,在臨床工作日益繁重,小孩日漸增多 長大,已無法一個打十個,一人養十盤細胞。如果沒有完善的團隊合作,只憑我個人之力,真的沒辦法繼續堅持 wet lab 之路。

 

 

有沒有一個能產出論文的「懶人包」?

 

說來不怕大家笑,雖然有「唸過」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 (SR / MA) 的 paper,但還真不知道產出過程與價值何在。總覺得找幾篇 paper,抄抄寫寫,加上一些個人結論,論文就這樣完成,沒啥學術價值。

 

直到 2015 年參加了新思惟《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5》,才了解原來 SR / MA 也是有嚴謹的方法,搜尋實證加以整理分類統計,不僅可以檢討不足,更可以找出未來的趨勢與方向。

 

原來,累積自己臨床病例,再利用 SR / MA 來和世界比較,也是發表論文的一條路徑。這時候,才真正了解 dry lab 是怎麼一回事。不就是所謂的「懶人包」嗎?

 

而且,不需要實驗室,不需要昂貴藥品設備。最重要的是,不用漫長的作用時間等待,還有完全沒彈性的收資料時間。只要有電腦可以上網,隨時可以工作。

 

但知道是一回事,怎麼做又是一回事。SR / MA 上的統計方法,根本是火星語,看 paper 都直接「跳規、浪貴(台)」,要怎麼自己寫呢?

 

這懶人包,不止要專業,還要兼具統計與實證啊。

 

 

收下攻略,補足最後一塊研究拼圖。

 

新思惟不愧醫學教育第一品牌,繼原有的研究三部曲(《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後,持續研發,新推出《統合分析工作坊》。對於時間被小孩無限碎片化,希望以彈性高的 dry lab 來當研究主力的老爸來說,應該是最後一塊拼圖吧。

 

所以,好像 隔了一世紀 這麼久,帶著一貫對新思惟的信任,我再度走進教室,也再度帶著塞滿 D 槽的 收獲,滿足的離開。

 

接下來,就只剩最後一哩,就是拿出報名新思惟一半的 恆毅力,開始行動,有真材實料的產出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