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佳里奇美醫院 心臟科 林裕民 醫師
新思惟的課程真的讓我在學術寫作這塊成長很多,尤其是論文結構、文獻回顧,以及回應審閱者的部分,帶給我不少實用又貼近實務的建議。
身為一名心臟內科醫師,平常要處理大量臨床數據。每當要把這些資料整理成論文時,總覺得很吃力,腦中想法一堆卻不知如何下手,怎麼安排內容、怎麼寫得清楚。這堂課正是釐清這種「不知道怎麼開始」的痛點,提供了一套很有系統的寫作方法。
知道歸知道,怎麼寫又是另一回事。
課程一開始,老師帶我們從論文的基本結構講起,包括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和 Discussion,我第一次覺得這些平常「覺得知道但又不太確定」的東西,原來可以這麼有邏輯。
尤其是 Introduction 的部分,老師教我們怎麼在短短幾段中交代研究背景、問題意識和動機。這是我以前常常寫得太囉唆的地方,總想把背景寫得很完整,結果卻模糊了主軸。這次學到聚焦在動機與問題,反而能讓讀者就清楚知道研究的重要性,我才意識到,原來簡潔明瞭反而更有力道。
具體好遵循的架構,讓寫論文變得輕鬆。
關於 Discussion 老師也傳授了很多具體的技巧,像是怎麼去分析研究結果、如何跟其他文獻對話,以及怎麼提出後續研究的可能方向。以前總覺得這段要寫得很保守、小心,深怕講太多會被審稿人挑毛病。但老師提醒我們,討論的目的其實是提出觀點、對照文獻、找出研究貢獻和限制,而不是只是「不出錯」。
上過課後,我嘗試把自己的觀察寫得更清楚,對比文獻時也更有條理,甚至能比較理性地談自己研究的不足,而不是每次都急著為結果辯護。這讓我寫 Discussion 的時候,感覺不再那麼像是「交差了事」,而是真的在向讀者說話。
Revision 就是機會,把握住了就能發表!
課程中我最有感的環節之一,是如何回應審閱者,過往收到審閱意見總讓我壓力山大,尤其遇到對研究設計或數據處理的質疑時,心裡常冒出「是不是整篇都要重寫」的恐懼。但在老師教我們怎麼拆解意見、看懂對方的重點,再回應得既有理又有禮後,我才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可怕。有時候審閱意見不是在挑錯,而是在幫我們更清楚地陳述。只要根據建議進行理性修改,通常就能得到好的結果。
而最後一個意外我感到實用的分享,是語言表達的訓練。老師強調語句的簡潔和精確,說得太拗口或太學術,反而容易讓人看不懂。我原以為論文就是要用很多術語和複雜句式,才顯得專業。但課後我知道更注意用字的清楚,句子的流暢性,讓整篇論文看起來合理又充滿說服力。說真的,寫起來也輕鬆多了。
《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不只幫助了我在寫作技巧方面的進步,更讓我在面對投稿與審稿這些過程時,不再那麼焦慮。課後我更知道自己該在哪些地方下功夫,也期待未來能持續寫出高品質論文,把研究成果清楚、有說服力地傳達出去!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