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OfficeHour126_photo
2025 / 2 / 11

問:「做研究、寫論文」有除了生存以外的意義嗎?

 

 

 

00_OfficeHour126_圖片

 

 

答:(蔡依橙)

 

我能理解,多數的同學開始接觸研究跟論文,是因為有「生存」方面的需求。不管是要準備應徵、考專科或者升主治醫師。又或者決定在體系內奮鬥,於是必須達到要求的篇數跟分數,持續升等、取得計畫以營運團隊等。

 

如果今天撇除這些外在的要求,「做研究、寫論文」本身到底有沒有實質的意義呢?

 

有的,而且這個意義很強大,同時也是為什麼整個體系一開始會去要求大家要有論文的原因。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所以……

 

醫學是一種應用科學,我們藉由其他人研發好的器材、確定有效的治療、優化確認後的技術,去診斷疾病、治療患者。

 

患者把生命與健康託付給我們,我們當然要用最高標準來看待自己的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是否真能對人有幫助。

 

可是,這世界上宣稱自己有效的治療或者藥物,真的太多了!真正有效的跟騙人說有效的,都說自己有效,那請問我們該引進哪些技術、提供患者哪些服務?

 

(人類曾經普遍認為放血療法超有用,於是美國開國元勳華盛頓,就這樣被大量放血而過世。當時的人還認為,畢竟已經選擇最好的治療,也盡力了……。)

 

 

需要好的研究與論文來回答

 

更進一步,即使是真正有效的治療藥物,也不見得在每個人身上反應都一樣。進一步去釐清到底怎麼樣的人該用怎麼樣的治療?怎麼樣的症狀,該用怎麼樣的診斷工具?這些都是靠醫學研究論文所逐漸建立起來的。

 

前者像是癌症分期與患者分類,後者像是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超音波的專項研究。

 

你在自己的臨床工作上,也一定會發現一些跟既有知識體系不太一樣的事情。這些會不會是新的疾病、新的分類、新的觀念呢?

 

 

「研究與論文」就是知識產生的過程

 

我們學著做研究寫論文的過程,就是學習理解知識產生的過程,懂得區分知識的可信度與品質好壞,甚至進一步,成為知識的產生者。

 

在各種知識產生的方法中,量化分析法在這 50 年越來越強勢。包括:對照組研究、學界逐漸凝聚共識的四大段落寫作統合分析系列,以及各種常見的臨床統計法,都是這個量化分析領域裡面的常見語言。

 

做研究寫論文的過程,就是體驗並精熟「人類產生知識」的過程。

 

生活方面,日後你能更精準的評估各種論述的有效性,做出較為準確的決策,也知道人類既有知識的極限在哪裡;專業方面,你很可能成為一個領域的重要知識生產者,為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推進知識疆界。

 

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