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道換位思考多麼重要的專業人士
新思惟團隊利用換位思考,站在初學者的角度設計課程,分享如何「快速找到合適主題,有效搜尋並整理文獻」,對於我這個沒有學術慧根,老是卡關的學術小白來說,這正是我想要也極需要的課程。
張凱閔醫師透過這篇特地為學員投稿的論文為例,以清楚的邏輯框架說明如何從自身專業和臨床疑問出發,逐步轉化成具體可行的研究方向,並搭配資料庫搜尋與新題挖掘技巧,大幅提升我對海量文獻中資料探勘,並形成研究主題的自我效能感。
第一次聽到論文寫作要先決定圖表順序
隨後由蔡校長講授「圖表順序先決定,論文分段寫出來」,這個觀念對我而言相當新穎。他強調「圖表優先」的概念,提醒我們先思考最終要呈現的分析結果,進而倒推研究架構與段落鋪陳。
我特別受益於這種從「輸出導向」反推研究設計的策略,這不僅幫助我優化研究流程,也更有效地規劃論文架構。
原來文獻要這樣評讀,一點也不難。
蔡校長講授「文獻評讀:量表選擇、操作技巧、實際示範」,使我學會如何批判性地閱讀文獻,尤其是針對研究中所選量表的異同、測量工具的品質與適切性。
他也親自示範實際文獻的快速評讀流程,讓我學會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抓住一篇統合分析的核心內容與品質判斷標準。更提醒我們進行統合分析無需過多著墨在文獻評讀上,讓我對文獻評讀的容錯率放寬心許多。
學術產能想要多,人情世故不能少。
讓我最感動的是,張凱閔醫師所講授「常見錯誤如何避免?審閱意見如何回覆?」幫助我從投稿者的視角,轉向期刊審稿人的視野,學習辨識統合分析論文中常出現的問題,也提供實用的審稿意見回覆技巧與範例。
加上「自組團隊協作與請多產作者指導的建議」,這些內容不僅為我們點出投稿研究發表以及協作統合分析的人際策略,更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魔鬼果然都藏在細節中,學術產能想要多,人情世故不能少。
課後還有幫助我們強化技能的作業
工作坊最後,老師們鼓勵我們要進行反向工程,也要反覆熟悉五遍,讓統合分析技巧形成肌肉記憶。這個提醒除了加深我對統合分析學習內容的印象,也提升統合分析寫作學習的成就感。
這是一場充滿收穫與啟發的學術旅程,每一個環節猶如一道道真氣注入體內,環環相扣統合分析與醫學實證研究寫作的核心能力,並透過具體而實用的操作,讓抽象的統合分析變得清晰可行,打通我對於未來在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的學術寫作的任督二脈。
各種程度、非醫療相關的研究生也非常適合參加
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從初學者的主題發想、實作練習、策略建議與成果呈現,是一場全面且有效率的學術訓練。
對於無論是剛起步的研究生、臨床研究者,還是準備進入投稿階段的學者,都能在這個課程中獲得具體可行的方法與寶貴的研究經驗。
我誠摯推薦給任何對統合分析有興趣的夥伴,也期待未來能再次參加新思惟國際的課程,持續精進研究能力與發表實力,領航我搭上多產的老師群和校友群的學術風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