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口長庚 兒童心智科 黃文怡 臨床心理師
在父親節的隔天,我參加了由新思惟國際舉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首先要感謝老公願意在假日一打二照顧孩子,讓我有機會外出進修。
雖然之前在研究歷程中接觸過文獻閱讀與數據整理,但對於如何系統性地從研究想法走到期刊發表,尤其是「統合分析」這種高度嚴謹的研究設計,我仍覺得相當陌生。
這次工作坊彷彿替我打開了一扇新窗,讓我看見統合分析在研究世界中的應用潛力,也在圖表製作與期刊策略選擇上,獲得了實際可行的工具。
從選題邏輯到寫作技巧都有教
課程第一部分聚焦在「期刊撰寫新手如何發想主題」。張凱閔醫師以自身豐富的研究與審稿經驗指出,選題不僅要有學術價值,還要兼顧可行性與個人興趣,因為一篇研究從構想到完成,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投入。題目若太冷門,文獻搜尋會困難;太熱門,又可能面臨高度競爭與發表壓力。
因此,統合分析的選題最好從臨床實務的真實問題或已知研究爭議點出發,既有應用價值,也能填補知識缺口。凱閔醫師示範了如何透過系統性檢索快速掌握領域趨勢與不足,讓我學會在看清現有知識版圖後,思考自己能在哪裡添上重要的一塊拼圖。
在指定文章的解說中,蔡依橙校長提到「如何利用圖表打出一手好牌」,讓審稿者一看就理解研究邏輯與故事脈絡,原來這背後是有技巧的。
震撼的實作體驗
新思惟的課程一向強調「實作」,而不只停留在理論。將論文數據轉換成圖表的練習,是我覺得最震撼的時刻。
過去我一直認為森林圖(Forest plot)、漏斗圖(Funnel plot)、敏感度分析等圖表,是統計高手才能完成的產物,但這次我第一次親手一步步完成它們。
當電腦螢幕上出現由我匯入數據轉化而成、整齊又清晰的圖表時,那種「原來我也能做到!」的成就感非常強烈。
Step by step 的教學方式對統合分析初學者至關重要,而回家後的五次練習,也讓我牢牢記住了關鍵步驟。
從臨床應用到團隊合作
過去在閱讀統合分析文獻時,我常思考它與臨床工作的連結。臨床決策需要依據最佳實證(Best Available Evidence),但單一研究往往受樣本數、設計或場域限制,應用上有疑慮。統合分析能整合多篇研究,提供更穩健的結論。
例如,在心理治療介入領域,單一研究結果可能因地區、樣本或方法不同而差異很大;透過統合分析,能整合不同條件下的數據,計算整體效應量並檢視異質性,為臨床指引與衛教提供更具說服力的依據。
此外,期刊選擇是最後卻極關鍵的一步,必須與選題、方法、目標讀者一致,並綜合考慮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投稿成功率、審稿速度及開放取用政策等。
課堂上也特別提醒,統合分析工作龐大,從文獻搜尋、資料篩選、數據分析到撰寫,都需要人力與專業支援。如何在學術社群、國際會議或新思惟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建立跨領域合作,能大幅提升研究深度與影響力。
從零到一的成就感
統合分析工作坊不只讓我學到技術知識,也讓我在研究上更有信心。特別是蔡校長每週的 Office hour,就像是可靠的導師時間,能督促我思考與提問研究問題。
那種從零到一完成製圖的成就感,提醒我理論、實作與練習缺一不可。未來,不論是在臨床還是學術領域,我都希望把所學轉化為推動專業成長的動能,並將這份心得分享給更多在研究路上摸索的夥伴。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