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Ulotaront 是一種新型思覺失調症藥物,作用於 TAAR1 與 5-HT1A 受體,不直接作用於多巴胺受體,被期待能改善症狀、同時降低副作用。許智維醫師團隊希望透過統合分析,找出哪一種劑量最有效。
許醫師團隊依照 PRISMA 系統性回顧原則,搜尋多個資料庫,挑選隨機對照試驗(RCT),最後納入三項臨床試驗,共 1144 位病人,比較不同劑量在急性期的效果與副作用。分析方式是「劑量反應統合分析」,比較 50、75 與 100 毫克的 Ulotaront 與安慰劑之間的差異。
結果顯示,Ulotaront 在 75–100 mg 劑量時,對改善思覺失調症狀的效果較明顯,尤其是 100 mg 劑量,在 PANSS(活性與負性症狀評量表)總分與負性症狀的改善上達到統計顯著。不過整體改善幅度偏小,CGI-S 並沒有明顯差異。安全性方面,各劑量與安慰劑相近,並未增加停藥或嚴重副作用的風險;唯獨在 50–75 mg 劑量,焦慮相關副作用的風險較高。
研究團隊認為,Ulotaront 在 100 mg 劑量時,展現最佳療效,且整體安全性良好,可能是目前較佳的思覺失調治療選擇,未來值得評估更高劑量是否能帶來更佳療效。
恭喜許醫師!
做統合分析時,很多人直覺會想:是不是「越多篇越好」?其實要分情況。文獻數很多,代表這個主題已經被研究得很深入,競爭激烈,如果沒有龐大團隊,常常會因為資料量太大而難以消化。更糟的是,主題熱門也代表「別人早就寫過」,要突圍就必須速度更快、切入角度更新。跟著講師的方式,協助研究者依照文獻數目與主題特性,找出最有效率的路線。
論文寫作 / 臨床研究 / 統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