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醫藥大學 護理系 張佑嘉 助理教授
圖表密密麻麻,讓我曾一度卻步。
還記得在攻讀博士班的那段日子,對於「統合分析(Meta-analysis)」這個詞,我的心情總是糾結又矛盾。
一方面被它的力量深深吸引,因為能夠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數據,運用嚴謹的方法彙整出極具說服力的結論;但另一方面,當我翻開相關文獻時,那一張張密密麻麻的圖表、林林總總的統計術語,卻讓我忍不住心頭驚驚,彷彿踏入了一座高牆環繞的知識禁地。
什麼森林圖(Forest Plot)、漏斗圖(Funnel Plot)、異質性檢定……對我來說都像是高深的黑魔法,讓人又敬又怕。
看見台中高鐵班的課程資訊,我終於踏出那一步。
《新思惟國際》的課程,早在幾年前就有朋友向我分享過,朋友也真的成功產出發表。但我始終遲遲不敢跨過心中那道檻。直到進入教學領域,開始與自己對話,鼓勵自己勇敢去學。當我看到「6/8《統合分析工作坊》」的課程資訊時,內心湧上一股「終於來了」的悸動:「這是一場我早該面對的知識戰役。」
活動地點在交通便利的新烏日集思會議中心,講者是蔡依橙校長與張凱閔醫師,兩位都是「醫學」與「研究」領域的重量級實戰派講者。懷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我走進會場,也正式踏上了這段知識大冒險。
找題目不靠靈感,靠方法與邏輯。
課程開場由張凱閔醫師主講,內容聚焦於「如何快速找到合適主題」。
他一步步帶領我們使用 AI 工具搜尋想做的主題、查詢目前研究的進展。從一篇大型 review 切入,深入 table 資料來比對統計細節,進而發掘哪些地方還有 limitation,或有哪些部分可以進一步強化。對於初學者,建議從比較療效型研究開始,建立基本信心與架構。
數字背後其實是一種說故事的能力
接著由蔡依橙校長接棒。他用溫暖而充滿節奏感的語氣,說出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你要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當有圖表出來時,該怎麼排列組合,才能說出一個好故事?」這句話讓我徹底改觀——原來統合分析不只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有敘事、有邏輯、有判斷、有方法的研究藝術。
聽著老師們一步步拆解、分析、比對,原本的「恐懼」,竟慢慢轉化成「原來如此」的快感。
實作出擊!我產出了人生第一張森林圖
到了中場,精采才真正開始。我們拿出自己的筆電,打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 Excel 檔案與統計軟體,一步步實際操作。遇到不懂就舉手,老師與助教立即過來協助。
當我自己親手產出人生第一張森林圖時,那一瞬間,我彷彿聽見內心那個一直說「我不會統計」的聲音,悄悄向我道別。
當然過程中也不是完全順利,像是選錯欄位、找不到小數點怎麼設定、漏掉圖表美化,但老師總是以幽默又務實的語氣鼓勵我們:「不熟很正常,回家一定要再練五次,才能內化成自己的肌肉記憶。」這句話我會一直記得。
就像學游泳不能光看影片、背理論,跳下水練才是真本事,統合分析也是要透過實戰,才會漸漸成為自己的技能。
(仁編按:張老師以整齊細膩的統計圖表獲得獎項,真的讓統合內化成自己熟悉的技能,恭喜!)
回家後立刻重做流程,這次真的靠自己做出來了!
課程結束後,我沒有讓這一天的收穫成為過眼雲煙。當晚我立刻從頭到尾再跑一遍流程,並逐一修正老師點出的錯誤。
當自己能從一份 Excel 原始資料出發,產出一張可以用來發表的統合圖表,那份成就感與信心,真是難以形容。
統合分析,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這次《統合分析工作坊》不僅讓我突破對統合分析的恐懼,更讓我真正進入「資料整合與說故事」的世界。從「怕圖表」變成「會做圖表」,從「覺得困難」變成「想要多練習」,這樣的轉變對我而言意義非凡。
謝謝兩位老師與所有助教的陪伴,也謝謝那個沒有選擇逃避的自己。統合分析,其實沒有那麼遙遠,只要願意開始、願意犯錯、願意練習,它就能成為你研究路上的利器。
未來無論是寫論文、做實證或進行教學,我都相信今天這段經歷,會是我最紮實的一塊基石。也期待有更多像我一樣曾經害怕統計、看圖會怕的人,能夠勇敢踏出那一步。原來,統合分析的圖表,比你想的還要迷人!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