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腦科學領域專家
這次參加《新思惟國際》主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由蔡依橙醫師與張凱閔醫師聯合授課。課程內容從統合分析論文的寫作架構、實務技巧,到實際操作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CMA) 軟體進行數據分析,可說是一次完整而高密度的知識與技能輸送。
身為大腦訓練科學研究的學者,我的初衷很單純——找到一個「省力、又有系統」的方法來做統合分析,讓研究流程更有效率,同時兼顧方法的嚴謹性與成果的應用價值。
為什麼要學統合分析?
統合分析的吸引力,在於它是一種能夠整合多篇獨立研究結果的高階證據方法,透過系統性檢索與統計合併,可以得出比單一研究更具代表性與穩健性的結論。對我而言,統合分析能快速整合現有文獻成果,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掌握某個研究領域的全貌,並直接轉化為實務應用。
CMA 比我過去使用過的軟體更能提升效率
我特別喜歡兩位講師的授課模式。以實例為主軸,逐步拆解統合分析的「骨架」。從如何快速設定一個具體且可行的研究問題、建立檢索策略,到篩選、整理與分類文獻的流程,再到數據分析與圖表呈現,整個過程清晰而有邏輯。
特別是在圖表製作的部分,除了技術層面的操作,講師還示範了如何讓圖表在論文中更具說服力與視覺衝擊力,這對提升論文的可讀性與發表機會非常關鍵。
雖然我過去也曾使用其他軟體進行統合分析,但這次課程讓我看到 CMA 軟體的靈活性與高效性,確實是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
哪些主題可以寫?課上都有教學。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位醫師不只教授技術層面的操作,還分享他們在發表統合分析論文的第一手經驗,點出哪些研究問題在選題階段,就具備更高的可行性與發表潛力。對我來說,這場《統合分析工作坊》給我的收穫,不僅是統合分析的操作方法與技巧,更是一種研究思維的升級。
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在表現心理學與大腦訓練科學領域的研究策略,除了實驗研究與長期追蹤,統合分析其實是一個可以並行。
總結來說,這次的學習經驗讓我體會到,掌握正確步驟與工具,就能在相對短時間內完成並發揮高價值的研究途徑。
此工作坊不只幫我打開更多技術的工具箱,更幫我建立策略性的研究視野,讓我對未來的研究布局有了更多想像與信心。這不只是一堂課,而是一場研究方法與思維模式的雙重升級。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