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學院學士班 常善媚 助理教授
從挫折到重啟的統合分析學習之路
博班剛畢業時,我曾經滿懷期待地想挑戰自己,嘗試與夥伴合作完成一篇系統性文獻回顧。然而,因為缺乏經驗,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精準選題與掌握研究方向。
那段日子裡,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閱讀與整理,甚至覺得自己完成了一個龐大的作品。
沒想到最後卻發現,所挑選的主題正好落在兩個學術領域之間的灰色地帶,無論是臨床界或研究方法領域都不太關心這個議題。尷尬的位置讓論文難以找到合適的讀者與投稿期刊。
更殘酷的是,系統性文獻回顧和統合分析的特性是需要跟時間賽跑的,當投了幾本期刊來回幾個月甚至一年就過去,原本蒐集的文獻逐漸「過期」,需要重新更新,等於要再付出同樣的努力重新整理與分析。
這種時間壓力,最後讓這論文在時間的流逝中愈來越失去競爭力,最後胎死腹中。
這是一次深刻的血淚經驗,也讓我在之後幾年,都只敢做真實資料的研究與分析。
前置規劃比努力更關鍵
回顧這段挫折,我逐漸意識到問題不只在於投稿運氣不好,而是前置規劃不足。如果在選題時就沒有確認研究價值與領域定位,即使後續再努力,也很可能走向失敗。再加上統合分析需要持續更新的特性,一旦時間拖得太久,就很容易功虧一簣。
然而,人生常常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迴圈。直到最近,因為手上一筆跨年資料分析需要用到 meta-analysis 這個統計方法,雖然不是文獻的整理,卻意外讓我重新面對這個「過去的怪物」。
原本以為自己會充滿抗拒,但隨著重新接觸,我開始覺得這或許是一個新的契機。如果能借這次需求再次開啟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的學習,不只是完成眼前的任務,更有可能把過去的陰影轉化成新的力量。
逐步引導,讓人覺得安心又踏實。
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設計讓我改變了過去對統合分析的印象。講師與團隊不藏私地把雷區清楚說明,採取非常「手把手」的方式教學。
講義的內容將每一個步驟都拆解得很細緻明確,不只是告訴你「要做什麼」,而是把軟體操作到結果解讀之間的每個細節都仔細鋪陳。因為預先考慮到學習者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並且逐步引導,讓人覺得安心又踏實。
刻意練習才能真正內化
課程最重要的是課後作業的安排。工作坊要求學員在三天之內,必須練習五次並將結果上傳。這樣的設計並不是為了「考核」,而是為了強迫自己進入「刻意練習」的循環。
很多時候,我們在課堂上聽懂了,但下課後如果沒有馬上操作,記憶就會快速消散,統計課程尤其如此。
透過這樣高強度、短時間的反覆練習,我真的感受到自己對軟體操作逐漸熟悉,讓我可以產出八個統合分析常見的重要圖表。從課堂中的生疏到後來能獨立完成比較細節的優化,這過程成就感很大,也增加許多信心。
很感謝兩位講師與整個課程設計團隊的用心與講究。這不只是傳授知識,更設計了一個完整的學習策略,讓像我這樣「還沒成功」的人,也能重新找回學習的信心。
因為課程設計的引導,讓我看見新的可能。這次學習不僅讓我完成了手上的統計任務,更意外地幫助我找到了一個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想找一個小主題,希望能在明年投出第一篇統合分析的論文。
或許過去的失敗是必經的過程,正因為曾經跌倒,才更能珍惜手上的機會。人生就是不斷挑戰自己想學卻還沒學會的部分,這次,希望也能把它學會。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