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Office Hour

Officehour_98
2023 / 11 / 2

問:在選擇指導老師,或者選擇一起工作的團隊,校長有什麼建議嗎?

 

 

 

 

Officehour_98

 

 

答:(蔡依橙)

 

在選擇指導老師以及一起工作的團隊長官的時候,有一個蠻好的評估指標,就是:他到底怎麼回饋你的內容。

 

給學生或同事的回饋,你如果仔細分析的話,會發現它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簡單的主觀評價,像是:你這張圖做得很醜欸。你這篇文章寫得不好。我覺得你這篇不行。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307_0625
2023 / 9 / 26

上過其他統合課程也曾質疑過新思惟,但這次我真的成功發表了!

 

作者: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護理部 宋建美 副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宋建美護理師團隊,關於認知訓練對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失智老年人注意力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Global Health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307_0625

 

 

因為就讀博士班的關係,畢業門檻需發表兩篇文章,上過許多統合分析的相關課程,但還是不知如何著手。在網路上觀望新思惟的課程很久,因為報名費不便宜,剛開始也抱持遲疑的態度,上完一天課程,真的就可以學會統合分析嗎?但看著學員們滿滿的回饋,覺得是應該投資自己一下,於是按下了報名鍵。

 

 

從課前就獲得協助,課後更親自跑出統計圖表!

 

課前收到非常詳細的 Email 提醒,讓人感到滿滿的貼心。CMA 軟體的試用限制非常嚴格,只有 10 天或 10 次開啟,電腦一旦試用過就不能再安裝,因為上過很多次統合分析課程,每一台電腦都安裝過,課前先透過訊息請教校長,並得到非常耐心的回應。

 

上完一整天的課程內容,講師分享及歸納出最高效益的系統性做法,將 meta-analysis 的論文一一拆解,從規劃、架構、專有名詞,到圖表優化,寫作、文獻評讀、投稿、回覆的任何細節,任何初學者可能卡關的地方,在工作坊當天都有提到。

 

課程中也搭配互動實作,最終在手把手的教導下,竟然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跑出可以投稿的 Figures 與 Tables,還有提供表格模板可以使用,真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21217_0340
2023 / 9 / 26

課後九個月發表人生第一篇,還有四篇正在投稿路上!

 

作者:高雄如康物理治療所 林龍暉 院長

相關文章:[快訊] 林龍暉物理治療師團隊,關於使用疼痛神經教育治療慢性頸痛患者之統合分析,獲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刊登!

 

 

meta-analysis_20221217_0340

 

 

新思惟現在與未來的校友大家好,我是林龍暉,現任於高雄如康物理治療所的院長,以下是要跟大家分享我這九個多月寫論文的心路歷程。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30916_498
2023 / 9 / 21

新思惟一條龍教學,從找主題、寫論文、跑統計,到課後提供諮詢!

 

作者:光田 ENT 詹大慶 醫師

 

 

meta-analysis_20230916_498

 

 

回憶起大學時期,各種研究課程比例逐漸加重,也是在當時第一次接觸統合分析。當時的老師跟我們分享了統合分析的概念、各種統計圖表的意涵,以及很大篇幅地在聊如何判讀,講者津津樂道,聽者看熱鬧,很難想像有一天自己也能實際操作。

 

早有耳聞新思惟團隊的課程,但遲遲沒有報名參與。當上住院醫師後,開始有發 paper 的壓力,考量到地區醫院研究資源有限、研究夥伴不易尋找,IRB、收案曠日費時,腦中突然就浮現「不如就試試統合分析吧!」的念頭,便毅然決然排定一個週末上台北學習。

 

 

良好的上課環境和堅強的講師陣容

 

上課地點是非常熟悉、過去曾服務過兩年的忠孝復興站附近,場地環境非常明亮舒適,老師及工作人員也非常熱心熱情,而學員們都抱有明確的動機跟目標前來學習,整體的學習氛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蔡校長和張醫師對於統合分析的分享,有別於過往的學習經驗,教學提供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內容之豐富引人入勝,經驗分享字字珠璣、毫無冗言贅詞,讓人感覺不出時間的流逝,一步一步引導初學者如何完成一篇完整的統合分析,是相當實用的路線。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30916_149
2023 / 9 / 21

年過半百之後,獲得繼續在學術之路前進的能力。

 

作者: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 李慧仁 助理教授

 

 

meta-analysis_20230916_149

 

 

年過半百,進入了人生中的第二青春期,為了讓生命沒有後悔,再次拾起並深入學術研究的領域,因此,下定決心報名了觀察數年的新思惟國際所舉辦的工作坊,當作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也期盼增添人生旅程的色彩。

 

課程結束後,回首自己是有幸,也是有智慧,哈哈!這次參加的《統合分析工作坊》,是一個專門探討統合分析文體與寫作方法的課程,離開量化研究領域多年後,再次深入學習和實作統計,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也極具成就感的過程。

 

 

和一群充滿學習動機的同學一起上課

 

工作坊當天,從一開始我便進入了充滿期待的氛圍,教室裡坐滿了來自不同領域和背景的參與者,他們都帶著對統合分析的學習渴望。在兩位講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一趟深度學習之旅。儘管我已經離開這個領域多年,但透過老師的教學,我感到自己一點一滴地恢復對量化研究的信心。

 

閱讀更多 »

QA_96
2023 / 9 / 11

問:為什麼 PGY 寫出論文這麼難?

 

 

QA_96

 

 

 

問:校長好,我自己問了一下學長姐,發現 PGY 就算立志想要在應徵之前生出論文,最後失敗的比例其實不低,而且原因五花八門,當然有人成功,也有人不只成功發表,甚至還連發。請問,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到底 PGY 寫論文,困難在哪裡?

 

答:(蔡依橙)

 

這件事情是個多重因素,如果能夠把每一項因素都處理好,應該是蠻有機會發表的。

 

以下的分析,是來自於許多醫學生或 PGY 時期就來上課的校友,以及詢問我們許多合作的老師,指導過數百名學生,所整理出來的結論。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