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林翊庭 醫師

身為 PGY,臨床歷練尚淺,也沒有研究所或博士班那種扎實的研究背景。我知道自己想申請的科別很看重研究,但面對身邊同學陸續發表、自己卻成果不多,心裡很急,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想快點發表,必須做出能夠最省時的選擇。
萬事起頭雖然難,但更難的是在開始第一步後,沒有人能在可能會犯錯、或是審閱者容易產生退稿念頭的地方,預先提醒你要注意、要避免。
在時間有限的 PGY 訓練階段,如何繞過彎路,有效率且穩定地產出顯得更重要。統合分析這種文章類型,不像 RCT 或 Original Article 需要花漫長時間收案分析,給定題目後,自己在家也能利用工作的瑣碎時間完成一篇文章。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猶豫許久後,選擇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
寫論文像拼樂高,研究不再拼運氣、賭人品。
新思惟的課程很有系統地拆解統合分析的架構,從找題目到發表,每個環節要注意的重點都說給你聽。
聽完才發現,寫統合分析其實不如想像中遙不可及,但也驚訝於原來有那麼多細節要注意,例如文章邏輯如何堆疊、如何增加圖表易讀性、讓格式更精美、以及如何讓萃取文獻數據更有效率等。
講師們本身也除了是多產作者,也都是期刊審閱者,從審閱角度給出的建議更具參考價值。
緊湊但友善的學習節奏,甚至不用煩惱問出蠢問題!
一天的課程節奏緊湊,但設計得很友善。每堂課不超過 1 小時,給的建議都很具體可行;講義內容也非常詳盡,只要看著紙本手冊就能操作系統。
實際操作過就看得出來,這是進行過多次調整,才設計出來的課程。
在圖表實作的部分只要舉手就有助教巡迴協助,當場就能把卡住的地方解開,有問必答,不需要像在醫院裡擔心自己問出蠢問題。
以前怕 AI 出錯,現在知道該怎麼善用。
這次改版的統合分析課程加入了 AI 的應用。以前我常因擔心 AI 給的答案不夠正確而卻步,認為全都自己來最快。講師在課程中講解如何快速找到可行題目,以及在撰寫內文時讓 AI 幫助修飾、糾錯、改善邏輯。
更重要的是,講師還幫忙總結了哪些時候不適合使用 AI,幫我省下許多試錯時間。
這次參加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對我來說不只是學到一套方法,而是把長期對研究的焦慮,轉化為可執行的步驟與時間表。
課後還有每週 Office Hour 解答各種問題,堪稱售後服務良好,十分推薦!
最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