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技術上容易且可行,但策略上有些需要補充。
首先是技術的部分。這個在 CMA 其實是很容易做的,如果上過課之後,可以參考下圖這個輸入格式的方式,就能夠簡單的算出來。研究幾乎都會告知它們到底研究了多少人,也就是 sample size,然後會給予一個 prevalence,也就是在這裡你可以輸入為 event rate。如果研究給的是 event 的數目,那也沒問題,你也能選擇對應的輸入方式。這些數字在文章中都很容易找,也是你所要統合的文章的核心數字。
其次是策略上的補充。這類的文章可以廣泛地被歸為「沒有對照組的研究」,我們就舉個例來說,假設你想研究飛行員的憂鬱症比例,那當然是把目前世界上曾經調查過,飛行員憂鬱正比例的文章都找出來,假設有十篇好了,那這十篇的盛行率可能從 1% 到 20%,統合起來之後,你最後會得到一個數據,就介於這之間,我們就假設是 12% 好了。
這樣子的統合,對於統整既有文獻是絕對有幫助的,你畢竟提出了一個 12% 的數字。但是審閱者很容易會覺得說,我不需要你的統合,也能夠知道這個數值大概在 1% 到 20% 之間,而且很可能離中間值並不遠。整篇文章如果只提供一個 12% 的數據,會很容易讓審閱者覺得單薄,被主觀認定為沒有太大的刊登價值,要挑戰比較有分數的期刊會有困難。
所以,這類的文章很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要怎麼「說好故事」,而這偏偏是初學者比較弱的。說好故事的意思就是,也許我並不只研究憂鬱症,我把所有的心理與精神疾病通通納進來,然後我這篇文章就可以總結所有飛行員的各種心理疾病與癥狀的比例,從高到低排出來,然後再針對這些狀況去做一些討論說明,建議介入性的心理資源應該放在哪些方向。
之所以在課程中,我們會建議「有對照組類的統合分析」,就是因為當初學者的論述能力比較弱的時候,選擇有對照組的統合分析,討論上更為直覺,而且就算你討論的不是很好,光是把數字全部統合起來,這本身就說了些重要的事情(到底有效還是沒效)、得到明確的結論(有效的話又是多有效),並值得被發表。有對照組的研究,所得到的臨床意義就是更為確定。
總結來說,盛行率的統合分析是很容易可以做的,但是寫成文章的時候,整篇文章的論述跟架構會變的更為重要。
如果你是新手,這是你的第一篇的話,建議要專注在論述的建構,儘快把文章投出之後,準備寫下一篇。這樣在你想要的截止期限之前,一定有文章的機會,會比較高。
我要學會寫統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