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童綜合醫院 心身科 謝明翰 醫師
解決研究瓶頸,找到比其他文體更好的出路。
追蹤「新思惟國際」的臉書已經一段時間了。看著一門門課程輪番登場,常被內容打動,卻總卡在一個現實問題:一天的課、價格不低,CP 值到底如何?
於是長期處於潛水狀態。身為中生代臨床醫師,平日工作量大,醫院每三年仍有一篇論文的硬性要求(未達標還會被扣款)。近年我累積了四篇論文:一篇 original、三篇 case report,其中 original 也是在高人提點下完成。只是 case report 接受度愈來愈低、影響係數有限,也感覺門檻逐年升高。
新思惟國際的課程,同事與老同學也有人去上過。臨床工作日復一日,難免有些倦怠;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產出更高品質的研究,一來能爭取國際會議張貼與交流,順道充電旅行;二來院內論文獎勵也不差,若能穩定量產,算是實質鼓勵。
再者,心裡也一直惦著是否攻讀博士班的可能。思量數年,剛好看到台中開班,便決定先報名再說。
學會完整架構,原來統合分析可以有路徑可循。
我選擇的是《統合分析工作坊》:相較臨床試驗所需的龐大資源與時間,case report 又非嚴格意義的研究,統合分析反而更貼近我的現況與需求。
整天課程安排緊湊,上午由蔡校長與曾醫師講解論文寫作的核心思維與眉角;對已有寫作經驗的我來說,許多提醒都心有戚戚焉,同時也學到如何善用 AI 輔助寫作與找資源。
收穫最大的,是統合分析的整體框架與路徑。過去看到研究方法與統計常直接跳過,因為看不懂;這次才知道,原來有一整套可循的方法學、模板與軟體能協助拆解與完成,真的有「眼睛一亮」之感。
下午實作更是把抽象概念落地成步驟。照著講義按表操課,逐步跑出森林圖、合併效應量與異質性指標。
卡關時,蔡校長、張醫師與助教們都很熱心在旁協助。只是中年手速慢一些,電腦又偶爾不給力,加上第一次接觸 CMA(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軟體,沒能在時限內把所有圖表跑完。不過關鍵在於開竅:我終於弄懂統合分析在做什麼、每個步驟如何銜接,回家就能按流程再跑一次。
課堂贈送範本,研究產出有方法也有信心。
回到臨床,我其實早已累積不少可研究的題目;剛好新思惟國際也提供標準範本與範例檔,讓我可以對照實作。熟悉這套方法後,第一篇統合分析似乎不再遙不可及,後續也能依同一框架複製到第二、第三篇。
當然,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今天的講師們就是我的師父,接下來要靠我每天固定挪出時間練功,把流程走順、把品質做穩。
總結這一天,我得到的不只是技巧,更是可持續產出的道路與信心。至於一開始最在意的 CP 值?我想先用行動來驗證,當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陸續刊出,再回頭盤點這堂課的價值,CP 值只會愈來愈高。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