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許嘉軒 博士後研究
我一直很想參加新思惟所舉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因為統合分析的論文越來越多,每次看到這類論文時,都滿腦的困惑,究竟作者如何進行這些分析?如何篩選適合的文獻?背後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漏斗圖的意義為何?這究竟是如何畫出來的?
對統合分析的所有的疑惑,一天解開。
經過了一天的工作坊後,這些問題一一被解決,還有實際上手操作的機會,並成功繪製出屬於自己的第一份 meta-analysis 統計圖表。
在課程的參與者中,我發現大多是醫師或是醫學相關的研究人員。因此在中午的互動實作時間,曾秉濤醫師特別和我聊了一下,為何我想要來參加這個工作坊。
我的研究背景是生態、保育與教育的相關領域,在我們這個領域已有非常多的統合分析論文,因此我想習得這個技術將會是未來的優勢。不過確實在運用上,還沒有像醫學領域那麼地成熟與普遍,有許多文章雖然是 meta-analysis,但常與 systematic review、content analysis 搞混,甚至連統合分析所需的三大要素 PHD 都沒有。
幸好參加了這次工作坊,瞭解了統合分析的基本步驟及要素,在未來的論文撰寫上可以少一點摸索與撞牆的時間。
身為期刊審查者,我確實會注意到圖表的細節。
在統計圖表的製作上,美化與優化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將提供審稿者對於論文作品的第一印象。蔡依橙校長可說是我剛進學術圈的偶像之一。我在初期時,常在蔡依橙醫師的部落格,學習各個期刊的知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蔡依橙醫生整理了 open access 的願景及未來趨勢那篇文章。還有許多期刊的創立願景及當中的小八卦、複雜關係來龍去脈等,都是我從蔡依橙醫師的部落格中習得的。
事實上蔡醫師的部落格中也有談到如何優化圖表,但經過了這次的課程中,以蔡醫師親口講述優化的目的及邏輯性,讓我醍醐灌頂。從字體、顏色、排列、空格等,都有其目的與邏輯,需要一一去體會。而時常身為期刊審查者的我,確實也是第一眼會注意到作者們的這些細節,因此在蔡醫師講述時,我非常能感同身受。
腦海中列了幾個值得去做的題目
參加完《統合分析工作坊》後,我自己在腦海中列了幾個值得去做的題目,也確實有它的研究意義存在,值得我繼續努力。但是,是否參加完工作坊就能寫出論文呢?我想,我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套訓練模式是否能讓每個人都成功寫出統合分析論文,我想是因人而異。
萬事起頭難,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開始進行撰寫。希望我能在不久的將來,能成功發表自己的第一篇統合分析論文,接著我就能大聲地和大家分享,這個工作坊真的讓我成功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