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FB_innovarad_jpr_tsengpt_share_IRAM_20160515-699
2016 / 8 / 31

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研究躁鬱症不同時期中,三種神經滋養因子變化的統合分析論文,獲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刊登!

 

 

01_innovarad_jpr_tsengpt_share_IRAM_20160515-699

 

 

當收案困難的疾病遇上冷門的主題

 

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在精神疾病患者的變化,已經有越來越多文章在探討這個主題,光是本團隊就已經有 GDNF、VEGF、IGF-1、NGF,與近年來最夯的 BDNF 等文章相繼刊出,而這些神經滋養因子在精神疾病三大病(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之間變化的排列組合,又能創造出許多可供討論的變化。

 

然而在這三大病中,躁鬱症是其中盛行率最低的一個,收案遠較另外兩種疾病困難,當收案困難的疾病又遇上冷門的主題時,想必是冷上加冷呀!

 

Neurotrophin-3(NT-3)和 Neurotrophin-4/5(NT-4/5)和前面所提 BDNF 與 NGF 同屬 NT 家族的一員,但受到的關照卻宛如家中不受待見的逆子般,雖然這兩者也能促進特定 neuron 的 survival(如:noradrenergic neuron),和活化海馬迴神經元 synapse 的生成,而 NT-4/5 甚至還能提供比 BDNF 更高活性的效果,但就是鮮為人知(我比別人更打拼,別人的性命是控金擱包銀……)!

 

 

路邊的絆腳石很可能是鑽石的原石

 

說來慚愧,當初我原本也對這個不見經傳的東西不感興趣,只覺得就是因為關鍵字相同,所以每次搜尋 BDNF 的文獻都會跑出 NT-3 和 NT-4/5 的文章,造成搜尋結果更多,讓我好生懊惱,覺得這東西真是不討喜,當初不假思索地就把這些東西歸類到 excluded articles 那一堆裡面去了。

 

這個情況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到神經滋養因子的文章已經整理的差不多了,沒有適合的新主題可以寫,才熊熊想起來,當初被放到一邊的 NT 系列。這都要感謝我當時養成的習慣,在整理資料時無論相關與否,都會全部收錄進我的檔案夾裡面,「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機會是不是藏在裡面」,當我從那一堆陳舊的文章中找出它時,我還沒想到,它可以為我帶來一篇 4 分多的文章!

 

 

找到原石,也是需要尋找對方法雕琢。

 

事實上,正是因為 NT-3 和 NT-4/5 一向不受人注目,所以很少有文章是以它們作為文章主角,更不會有人以它們作為文章標題,所以關於他們的相關資料,也必須從茫茫「文海」中尋覓,有些是在 BDNF 或 GDNF 的研究中,偶然迸出一個 NT 的 data,有些則是在其他完全不相關的 genetic polymorphism 研究中,偶然提到這些個案的周邊血液 NT 濃度。

 

透過鉅細靡遺的篩選,終於能湊足到足夠的原料來進行雕琢,在雕琢的過程中更是偶然地發現,這些原料還能另外分門別類:躁期、鬱期、與穩定期,透過分類,這些不同期別的 NT 濃度又有不同的變化,在臨床上又各自代表不同的臨床意義。各種不同角度的雕琢,讓這顆原石更能綻放出不同的光芒!

 

 

好事多磨,好石多磨,不能讓信心被磨完。

 

事實上,這篇文章從完成到投稿,到被接受也是經過一番波折,我們從原先比較高分的期刊開始投稿,經過無數次的拒絕、修改、拒絕、修改,最後幾乎快要放棄,想要破罐子破摔了,但是通訊作者林博彥主任不放棄,最後我們選擇現在這家雜誌,「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當初這雜誌只有 3 分多,原本是想如果再不行,就把這顆原石丟進資源回收場,等待下一次有空時再整理的行列,沒想到竟然順利進入 revision 的狀態,最後也奇蹟似的被接受了!

 

而且這雜誌也奇蹟似地,在最新一次的 SCI 排名中,分數上升到 4 分多的行列(而我之前投但是被退稿的雜誌,分數掉的比它還低),讓我深刻體悟到:「要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只是還沒遇到識貨人而已!」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