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mepa_jsr_tsengpt_share_30_Meta-analysis_20180311_0245
2018 / 9 / 10

這篇文章,是跨領域合作的最好例子!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針對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與心血管疾病進行統合分析之研究,獲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刊登!

 

 

01_mepa_jsr_tsengpt_share_30_Meta-analysis_20180311_0245

 

 

超過兩個以上領域的合作

 

以往,我們在討論跨領域合作研究,往往都是跨兩個領域,並且由這兩個領域的人來帶領整個研究的進行。但是如果跨領域合作研究變成三個領域呢?而且三個領域的專家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呢?

 

「肢動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uring sleep)與心血管疾病的統合分析研究」就是在這樣的假設下的產物,分別由「精神科」、「神經科」與「心臟科」的人同時處理,而且文章的內容也是由這三個領域的專家通力合作完成(雖然精神科的人是負責完成「統合分析」的內容而非精神科的內容)。

 

在進行這種關聯性統合分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關鍵是,不同科別的人,因為平時溝通方式與看事情角度已經固定化,所以會出現 A 說的東西,B 不一定聽得懂,甚至會聽成另外一個方向去,導致溝通出現障礙。

 

但是,現實生活中,危機往往也是轉機,正因為不同領域的專家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我們正可以有來自不同角度的看法以及建議,透過整合這些資訊,更可以讓我們的文章深度、廣度更加豐富!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差距的

 

好,前面講那麼多,其實都是理想狀態。我們當然希望能夠透過收集各方的意見,讓文章更加豐富,我們也希望能夠有慧眼來去蕪存菁。但是,正因為我們並不是另外一個領域的專家,所以並不清楚這些資訊中,哪些是該領域最重要的訊息,哪些是次要或是次次要的訊息,因此研究計畫領導人的判斷就非常關鍵:我們要知道哪些資訊需要留下,哪些可以先放到備用資料庫裡面。

 

因此,不斷的與其他領域的專家進行溝通,最好是能夠做到「激盪」般的溝通,往往能夠讓雙方的意見更清楚交流(當然,要在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範圍內激盪)。透過這樣的激盪溝通方式,除了可以讓雙方有交流的機會外,更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對方領域最核心重要的範圍。這樣一來,計畫的領導人就知道如何去蕪存菁,留下核心內容,刪除次要或甚至互相抵觸的資訊。

 

 

唯有討論,才能找出關鍵!

 

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黃天祈醫師,是一個非常認真的醫師。他在整理這篇文章時,列舉了非常多的文獻來佐證心血管疾病背後可能的病生理原因,並且嘗試將這些病生理因素與腦內神經傳導因子串聯在一起(也就是肢動症的潛在病生理因素)。然而,因為這兩者過去很少有人一起討論,所以這方面的資料非常稀少,幾乎可以說是「零」,所以黃醫師也是下了一番苦功。

 

然而黃醫師找的許多資料中,只有部份可以套用在睡眠醫學目前對於肢動症的理解範疇中,因此剩下不適合套用的,就必須轉到備用資料庫中。也因此,透過不斷與黃醫師討論,找出核心議題,以及可以捨棄的部分,最終將這兩種看似不相關的疾病,順利串聯起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