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探討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與飲食失調的統合分析,獲 Prostaglandins, Leukotrienes & Essential Fatty Acids 刊登!
當題目貼近生活,就會有興趣與動力去完成。
當初會有這篇研究的誕生,純屬巧合,起因是我苦於自己在深夜裡,夜闌人靜時翻找冰箱的行為,苦思該如何對付這種糟糕(?)的壞習慣,突然想到,那些有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的個案,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的苦惱?
同學可能會覺得我前面那段在胡扯,但是事情的真相往往是很單純的,這個題目來自於我日常生活的胡思亂想,但正因為它是來自於日常生活,每當我重複類似動作時,這題目就會不斷浮現在我腦中,逼使我盡快完成它!
臨床 guideline 沒有結論的題目,就是機會。
精神科同仁都知道,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患者,是精神科病人中數一數二難治的疾病,因為我們對該疾病的不瞭解(至目前為止,我們都還不清楚這個疾病源自於什麼病生理原因),導致我們沒有辦法給予「確實治本」的療法。
絕大多數 guideline 建議的治療,都還停留在「治標」的治療,也就是讓病人「增胖」(這類病人通常是爆瘦又拒食),但是這樣治標的療法,病人一旦出院或不回診,很快又回到本來的狀態,因此再復發再住院的機會都很高。因此找到這類患者的病生理原因,或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臨床醫師最有興趣的議題了!
勿以題小而不為,如果一題太小,就做兩題吧!
當初這個題目(omega-3 改善飲食疾患嚴重度)在完成初步資料整理與收集時,一度讓我打算放棄統計,因為 omega-3 在飲食疾患的相關研究還是相當少,就算跑完統計,也只能得到一個半吊子的結果,就如同我們最終版本的結果:只能增加體重,卻不能改善飲食疾患的嚴重度,而且這樣的結果還很容易被人質疑(你就是一直給病人吃魚油,才會體重增加呀)。
然而這樣半吊子的念頭,在我其中一次開冰箱翻食物的過程被推翻:我這樣一直吃消夜,體脂肪應該會不斷上升,那些 eating disorder 患者不吃不喝,體脂肪應該會下降或是有結構組成的變化,所以可能和一般健康人不同?就是這樣的靈機一動,我把腦筋動向「飲食疾患患者體內的 omega-3 濃度是否和一般健康人不同」的方向,這才開啟了另外一扇窗!
前後呼應造就更完整的結論
「飲食疾患患者體內的 omega-3 和一般健康人有顯著差異」與「補充 omega-3 可改善飲食疾患患者的體重」這樣一前一後互相呼應的題目,就這樣被我合併在一起了!而且透過這樣的連結,在飲食疾患患者給予 omega-3 補充,就顯得更加理所當然!
同儕的認同,證明你的論點是合理的。
這樣的主題在精神科領域是相當狹小的主題,多半無法受到傳統精神科期刊的青睞,然而 omega-3 的題材卻是 Prostaglandins, Leukotrienes and Essential Fatty Acids(PLEFA)這雜誌長期以來關注的題目,如果這主題能順利被 PLEFA 刊登,就代表你的結論是同儕認可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後來選擇了這個雜誌的緣故!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