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蔡依橙)
我還蠻常被問到這個問題的。包括學校的專任老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PGY、護理師、藥師、放射師、營養師,都曾經問過我一樣的問題。
因為我會在現場觀察同學的表情與神態,然後進一步的詢問背景跟想法,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問。我發現這問題並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像哲學問題。
當我詢問同學,為什麼會這麼想的時候,他們會說其實他們也知道應該要快點把論文生出來,才能夠畢業、才能夠升等、才能夠有比較好的履歷,但是他們提不起動機,沒辦法下定決心把寫論文這件事情放在優先順序的前面。
同時也覺得這似乎是他們人生中到目前為止,遇到比較困難的挑戰,不確定自己能不能通過?
其實不是真的想要詢問意義
所以,當同學們詢問寫論文有什麼意義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想要詢問意義,而是希望能夠找到更強的動機,支持自己繼續下去。(或者,如果用比較不委婉的方式說,就是只是想找個理由逃避。)
我通常會詢問他們,那你覺得什麼東西有意義?或者,你認為哪些事情是你正在做,但是你不會去質疑到底有沒有意義?
多數同學想了一下會回答,他們覺得工作雖然無聊,但是工作可以賺錢,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可支配所得,可以讓自己養家,可以讓自己出國旅遊,可以讓自己還房貸。所以工作至少有一些意義。
從這回答你能發現,沒有被明白說出口的,是在這個時候「意義」其實是用金錢來衡量的,只要能夠賺錢,就有意義,或至少有基本的意義。但不能賺錢的事情,如果又要很辛苦地去做,似乎就沒有意義了。
但我想所有同學只要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經驗,應該都能發現,金錢並不是意義的來源。你並不會在發薪水的那一天覺得人生特別有意義,也不太會在自己現金匱乏的時候,認為人生忽然沒有意義。
接著,我直接跳到結論。
意義感的出現,通常要完成幾個任務。
意義感的尋找,是人類天生的本能,但意義感的出現,通常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設定目標、規劃並努力、經歷一些挫折跟辛苦,最後達成部分或全部的目標。
因為意義感是很個人化的,對別人有意義的東西,對你並不一定有意義。例如有些人認為,跑馬拉松有意義,但對你可能不見得;有些人認為,在家裡養一缸魚很有意義,但你可能不這麼認為。
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協助同學找到更強的動機,去完成論文寫作呢?
我自己是這麼做的,提供給你參考。
我認為,寫論文對我來說,能夠讓我不用常常被長官盯上、叫去喝咖啡,又能在同儕間讓人知道我們實力不錯。臨床工作做得好,又能順手整理出各種小型研究或 review,火力展示給全世界看到我們的臨床成績跟對醫學的想法。在有新的工作機會時,這也是很好的履歷。
論文寫多了之後,我漸漸參與學術界的運作,了解到經營一本國際期刊、成立一個國際學會,需要花多少的心思。讓我理解一群聰明人,他們是怎麼合作並且創建更大的體系,然後為學術世界建立秩序。
在寫作的過程中,這些參與國際學會以及國際雜誌編輯的過程,讓我更理解今日的醫學科學知識是怎麼被創造、篩選、累積以及推廣的。
作為秩序的建立者,而並不只是消耗者。
對我來說,我既然已經決定做醫療這個行業,我就會想要往知識系統的源頭去思考,並不只是科學知識本身,還包括了這整個醫學知識體系的建立,認識各種裡頭成功的商業模式跟團隊運作。我喜歡作為秩序的建立者,而並不只是消耗者。
我自己做任何工作,都會想要把它做好,做好之後又會去思考,究竟我是在一個怎樣的秩序上達成這一切,我有沒有辦法成為這秩序的貢獻者,即使一點點也好,或至少能夠看懂整個體系是怎麼運作的。
這整個過程對我很有意義。
醫學只是一個我很熟悉,而且能夠做得很好的窗口,讓我能夠知道這一切知識。理解這些之後,未來看各種國際情勢、社會新聞,觀察力更好,洞察力也更好。
我的價值觀跟想法,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當然也不見得剛好適合你。但既然理性上你已經知道這件事情是你該做,如果真能夠做到,對自己的人生也很有幫助的話,不如自己為它找出一些意義,讓自己更能樂在其中,所產出的結果也會更好。
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走到屬於自己的巔峰。
我們並不用成為世界知名大學者,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步一步就能走到屬於自己的巔峰。就像大谷翔平一樣,從高中開始。他就努力讓自己在每一個做不夠好的地方,想辦法去解決。
高中生就號稱自己想成為世界第一,這是有意義的宣示嗎?一步一步往前的時候,被很多人潑冷水,這些對棒球的熱愛跟努力是有意義的嗎?
其實,這些問題可能都問錯了。真正的意義,在大谷翔平的心中。而且,他持續去做,所以走到了今天的境界。
我們多數人,沒有辦法成為大谷翔平這樣的等級,但我們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之中,成為那個最好的自己。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