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營奇美醫院 藥劑部 魏士凱 藥師
彷彿隔層紗,霧裡看花。
關於 meta-analysis,雖然平時在查找文獻經常接觸,或者 EBM 相關活動時,會做較深刻的探討,然而 meta-analysis 對我而言,還是隔了一層紗。
尤其是在統計數據呈現時,即便知道文章總結內容,也知道數據呈現的趨勢,但多篇 meta-analysis 文章相比時,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例如:Odds Ratio、SMD、difference in mean 的使用,標準差 SD 與標準誤 SE 的內涵,只知道它們不同,卻不知道使用的時機何在。
經過凱閔醫師的說明後,解開了許多心中的疑惑。相關的統計解說也看過、聽過不少,但總是有不明不白之處,而這短短一堂課雖言簡意賅,卻能直擊痛處,加上適當的比喻,讓人茅塞頓開,不管作為文章的讀者或撰寫者,都非常實用且關鍵。
前置沒做好,都是白花時間。
由於剛起步,對於主題的設定以及文章搜尋總是感到徬徨,過去曾經嘗試做了初步篩選,瀏覽百來篇文章後,才發現思考上有所遺漏,再篩選一次後才發現這個主題似乎並不適合。
誠如秉濤醫師所說的,若前置工作沒有確立良好,後續會造成很多麻煩,多走很多冤枉路。過去尋找主題時,未曾想過去判斷主題熱門與否和搜尋文章的相關性,秉濤醫師分享的搜索心得,是一個很棒的參考方向。關於聯繫作者這件事,總是一個無形的阻力,雖然好像只是寫寫信,但沒有執行過的事,一切都是這麼模糊不清,甚至是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目的是什麼。
而這些,原來都是撰寫文章的一環,不管是為了拿到似乎難度頗高的研究原始資料,或是要留下與原作者的通訊證據,以便日後不會就此點被 reviewer 批評等等。這些細節今天都是第一次聽到,也吹散了不少迷霧,日後執行到這個步驟時,方能有所參考。
不是在做夢?親手做出圖!
最後,最精采的莫過於互動實作的製圖內容,透過互動實作手冊內的步驟一步一步推演,把文章擷取的數據一一輸入,將不需要呈現的部分刪去後,按下 run analysis,high-resolution plot,什麼!原來創造一座漂亮的森林,居然這麼簡單?!
原以為要畫出文章裡看到的那些專業森林圖,需要百年修行(?)的深厚功力,以及強大的統計背景才能辦到,沒想到,只要對應的數據與統計方式選擇得當,便能如此輕鬆的把相關統計數據與森林圖製作出來。
興高采烈之餘,停下來享用香噴噴的午飯並配一杯午後紅茶之後,發現那張跟範本論文上長差不多的森林圖並沒有消失,真的不是在做夢!校長指的採香菇,大概就是這麼回事吧。
雖然順利的把圖跑出來了,後續的調整還是費了一番功夫。雖然都是小細節,但每個環節都盯仔細後的作品,就是比較賞心悅目。在假日上這一整天的課著實累人,卻是滿載而歸,撰寫相關的方方面面幾乎都提到了,而且是濃縮的精華。剩下的,就是絞盡腦汁,想出自己的「為何要你」。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