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港醫院(高醫經營)骨科 吳元祿 醫師

升主治後才懂,升等需要的不只是臨床的努力。
升上主治醫師後,隨著臨床與研究工作的壓力增加,深刻體會到學術發表與升等之間的重要關聯。
為了提升在論文撰寫與統合分析上的能力,我參加由新思惟團隊舉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不僅針對統合分析的理論與實作進行深入講解,更把 AI 應用在研究寫作中,論文寫作似乎更平易近人了。
AI 改變我對研究的想像
課程一開始,蔡依橙醫師以「AI 時代,統合分析怎麼寫?」作為開場,說明如何將 AI 融入研究設計中。接著張凱閔醫師則分享「AI時代的題目搜尋方式」,讓我了解如何透過 AI 工具更有效率地搜尋可進行的主題與文獻,減少重複工作,提升研究構想的可行性。
隨後的「圖表完成後,AI 來幫忙」一段,也示範了如何運用 AI,協助整理數據與撰寫段落。整個上午的課程內容豐富且實用,讓我重新思考,如何在目前的生活中,優化撰寫論文的流程。
那些讓審閱者搖頭的錯誤,在課堂上全看見了!
接著,「常見錯誤避免與審閱意見回覆」這部分讓我印象深刻。講師以多篇實例說明在投稿與回覆審查意見時,如何避免因細節疏忽而影響整體印象。
許多實際案例讓我明白,即使研究內容扎實,若在呈現與回覆上不夠精準,也可能導致審稿人誤解。這些經驗分享對未來投稿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不會程式,但依然能跑出統計圖表。
下午的時間則是實作課,我們一步步操作從資料輸入、統計設定到生成森林圖與漏斗圖的流程。過程中若有疑問,講師與助教都能立即協助,解釋清楚每個步驟的邏輯與常見錯誤。雖然我自認對統計與程式操作仍不夠熟悉,但在講師的細心引導下,仍能順利完成整套流程。
透過親手做出圖表的體驗,學習統合分析似乎並非遙不可及,只要有明確步驟與適當指導,每位臨床醫師都能具備產出研究成果的能力。
AI 輔助評讀,讓研究更聚焦、更有效率。
下午的第二階段,蔡醫師分享「文獻評讀:量表、實際示範、AI 能幫什麼」。他強調,AI並非取代研究者,而是協助我們在龐大資料中快速擷取重點、檢查格式與摘要文獻。透過 AI的輔助,可以將時間更多投入在資料詮釋與結果討論上,提升研究品質與效率。
最後一場「起步建議:自組團隊與邀請指導的雷區注意」,張醫師以實際經驗提醒大家,在組研究團隊與尋求指導時,應明確分工、確立責任,避免日後在署名與貢獻上產生爭議。課程以「統合分析製圖大賽」與頒獎抽獎作結,氣氛輕鬆愉快,也為整日的密集學習劃下完美句點。
沒想到,一堂課就讓我找到升等捷徑!
整體而言,這次工作坊安排周全,課程內容兼具理論與實務。地點交通便利、場地舒適,電腦操作環境也十分順暢。
講師們皆為實力派研究者,講解生動、條理分明,並願意細心解答每位學員的疑問。這次的學習讓我深刻感受到,AI 技術正快速改變學術研究的生態,也讓我更有信心在未來的研究與寫作中,善用工具、提高產能。
感謝新思惟團隊的用心規劃與講師們的精彩授課。期許自己能將這次課程所學應用於臨床研究中,寫出更具影響力的論文,並持續在學術之路上精進成長。
最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