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iceHour_117
2024 / 11 / 15

問:結果都顯示有效的數篇研究,還有做統合的必要嗎?

 

 

OfficeHour_117

 

 

同學問,他找到一個題目,想要做統合分析,但是發現這個介入,在目前既有的九篇研究中,全部都確定是有效的。這樣統合起來,結果當然也是有效。那麼,還值得去做嗎?

 

 

為既有的研究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

 

當然值得。

 

因為即使這個介入在所有的研究中都說有效,但是他們的效應值還是有高有低,有的超級有效,有的普通有效。

 

接著,在次族群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的時候,就可以去研究看看,哪些因素會使得介入的效果更好?如果能夠找出來的話,就很有意思,你的洞見與數據分析,就成為新的醫學知識,當然值得刊登。

 

論述大概會是這樣:「雖然目前既有的研究都說這樣的介入是有效的,但我們發現哪些因素下的介入效果更好,而哪些因素出現時介入的效果就差一些。」

 

 

分析後產生不同的討論與結論

 

像是你可能會發現,日本的研究中,介入效應值都偏高,但世界其他國家則沒有這樣的現象。(使用 subgroup analysis)那我們就可以去探討,是不是在日本的文化裡面,這樣的介入對於他們的行為改變,是更為有效的。

 

或者是,你可能會發現,同樣做這個介入,時間越久效應值越好。(使用 meta-regression)那在討論的地方,你就可以提到,如果資源充足的話,能做 3 個月就不要只做 1 個月。

 

又或者,你可能會發現,其實 3 個月這組跟 6 個月這組的效應值相差無幾(使用 subgroup analysis),那麼在討論的時候就可以說,考慮去做介入的時候,可以先做 3 個月,因為即使繼續增加資源做到 6 個月,效應值也差不多。

 

也就是說,即使所有研究都有效,甚至效應值也差不多,subgroup 或 meta-regression 後,我們也可以說:令人意外的,某些因素並不會造成效應值有太大的差異。

 

 

用對方法,現有材料也可以變出新菜色。

 

雖然主流的論述通常是「有一個介入,但是不同的研究,其結果不同。有的研究說有效,有的研究說沒效。然後我們去統合起來看看,到底是有效還是沒有效。」

 

不過,對於既有研究都說有效或都說沒效的,實際上去做統合還是蠻有意義,只是我們會花更多心思在尋找切分 subgroup 以及施作 meta-regression 的變項,想辦法從這些都有效或都沒效的研究裡面,去找出一些有趣的事情來論述。

 

依據大家的需求,我們規畫了好上手,且課後有諸多學員成功發表的傳統統合分析課程之後,近年我們也推出網絡統合分析課程,對於已經熟悉 PubMed 使用,想要各種主題都能做的朋友,傳統統合分析跟網絡統合分析可以考慮都學起來,這樣每次出海到 PubMed 捕魚,你就有 2 張不同方向的大網,更容易抓到適合的題目去寫作。

 

 

統合分析 / 網絡統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