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陽明交通大學 謝佳蓉 博士生
面對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壓力
身為一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臨床護理人員,長期面對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的雙重壓力,時間管理與研究進度的掌控成為我日常最大的挑戰。特別是在博士學位的畢業門檻之一「學術論文發表」的壓力推動下。
在同學的推薦與課程官網的介紹,我選擇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期望透過系統性的課程內容,掌握統合分析的核心理論與實作技巧,進而提升研究整合與論文撰寫的能力,盡快取得畢業門檻。
講師將所有統合知識傳授的非常清楚
課程由蔡依橙校長與張凱閔醫師共同授課。兩位講師皆具備深厚的臨床經驗與豐富的研究歷練。過去在統合分析學習上,常常因為題目已被發表就卡關,一直在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課程從文獻搜尋策略、資料萃取流程、文獻評估方法,到森林圖與漏斗圖的繪製與詮釋,講師皆以邏輯清晰且循序漸進的方式傳授。
從沒想過自己可以跑出指定論文的統合圖表
對於初次接觸統合分析統計操作的我而言,最大的突破是實作環節中親自操作 CMA 統計軟體,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在短短的時間內跑出這些統計圖表,甚至到回家後也能藉由操作手冊上清楚的呈現,反覆無錯誤的練習操作。
另外值得一提,蔡校長及張醫師能通靈般的預測到撰寫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並以實際案例協助理解,讓學習更有方向與信心。
題目是否可行,原來我以前都想錯了!
課程中蔡校長提出的「反向工程」思考法,對我產生極大影響。他強調主題的分類思考、圖表排序、思考優先順序等概念,這些方法突破我過去對於研究題目設定的瓶頸。透過這種倒推式邏輯,讓我更有效率地確認研究題目是否可行,並快速建立論文架構。
蔡依橙校長與張凱閔醫師也分享了大量投稿與寫作實務,包括統合分析論文的撰寫格式、如何呈現方法與結果、如何精準描述異質性與敏感度分析結果,並示範如何繪製 PRISMA 流程圖與整理摘要表格等技巧。這些內容相當實用,因為過去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遇到搜尋資料鬆散與不易呈現的困難。
Office Hour 服務,課後有問題還有蔡校長解答。
另一個亮點是課後的 Office Hour 服務。這跟以往參加的課程不同,在課程結束後仍持續提供學員諮詢與個案輔導機會。這對於需要反覆練習與即時回饋的學習者而言,極具幫助。若在實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夠獲得講師的指導,不僅維持學習動能,也大幅降低因卡關而延誤研究進度。
《統合分析工作坊》是一場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應用的高品質課程。在忙碌的臨床與研究生活中,能有這樣一套有效率的方法與學習,對於正面臨論文發表壓力的護理博士生而言,新思惟的課程是高效、實用且值得投資的進修選擇。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