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假性動脈瘤

01_PeerJ_ChenKT_01
2025 / 5 / 21

[快訊] 陳國泰醫師團隊,關於胃十二指腸動脈瘤 / 假性動脈瘤之統合分析,獲 PeerJ 刊登!

 

 

01_PeerJ_ChenKT_01

 

 

文章介紹

 

陳國泰醫師團隊想要利用統合分析,研究胃十二指腸動脈瘤(GDA)患者的臨床特徵,辨識與不良臨床結果相關的風險因素,並找出不同 GDA 病因之間的潛在差異。

 

研究團隊在 PubMed、EMBASE 和 Google Scholar 資料庫中進行了系統性文獻搜尋,時間從 2000 年 1 月到 2023 年 10 月。分析重點放在提取臨床表現、診斷方式和患者結果相關資料。

 

結果共收納包含來自 207 篇病例報告的 224 位患者資料,橫跨 47 個國家,時間長達 23 年。大多數患者有共病症狀(85.3%)並具有 GDA 的誘發因素(71.9%)。

 

三種最常見診斷檢查的準確率分別為:血管攝影 100%、腹部電腦斷層 86.2% 和超音波 59.6%。經動脈栓塞(75.0%)和手術(24.1%)是兩種最常見的治療方法。31.7% 的患者需要緊急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82.6% 的患者在初次治療後即達成止血。住院死亡率為 6.7%,併發症發生率為 16.1%。較高比例的住院過程複雜化患者接受了觀察性管理,且在住院期間出現休克。

 

研究結論表示,GDA 患者通常伴有共病症和誘發因素。GDA 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痛、出血以及胃十二指腸動脈周邊結構的阻塞。

 

腹腔動脈血管攝影和腹部電腦斷層被認為是診斷 GDA 最準確的工具。血管內治療是大多數患者的主要處理方式,且初次介入有高度的止血成功率。手術介入也是實用的治療選擇。

 

保守的觀察性管理可能導致住院過程複雜化,這突顯了對 GDA 採取積極治療策略的潛在益處。

 

與非胰臟炎患者相比,胰臟炎患者表現出更多的共病症、誘發因素和更廣泛的臨床表現。然而,胰臟炎組的住院死亡率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年齡較輕,臨床表現更明顯,促使較早且更廣泛的診斷影像研究。

 

 

恭喜陳醫師!

 

文獻評讀的時候,要怎麼區分品質好壞,進而將文章做區分?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