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曾秉濤

01_MEPA_Clinical_Psychiatry_TsengPT_share_28
2018 / 6 / 13

小品文投到高分期刊竟能敗部復活,獲得刊登!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吳明恭醫師關於網路成癮與 suicidality 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刊登!

 

 

01_MEPA_Clinical_Psychiatry_TsengPT_share_28

 

 

好主題要先能吸引目光

 

這篇文章刊出於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impact factor = 5.291) 其實是一連串意外的結果。當初會想到這個主題,純粹是因為看到新聞報導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後出現的一些社會事件。

 

網路成癮在這幾年會引起大家熱議是因為隨著新科技發明(例如智慧型手機與 VR 裝置),越來越常見到人機不離手的現象。剛好自己的朋友圈最近有很多人聊到這個話題,於是我靈機一動上網搜尋才發現這主題的可行性。

 

閱讀更多 »

01_CLIP_Clinical_Psychiatry_TsengPT_share_28
2018 / 6 / 13

突發奇想的投稿選擇,竟變成美國精神醫學會專題報導!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吳明恭醫師關於網路成癮與 suicidality 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刊登!

 

 

01_CLIP_Clinical_Psychiatry_TsengPT_share_28

 

 

「網路成癮」議題正夯,幾乎人人隨時都能連上網路、在網海中悠遊,也因此新聞常報導低頭族導致交通事故等意外。

 

但是「網路成癮」在精神醫學界尚未有共識,究竟怎樣程度的著迷才能稱為網路成癮,不同研究機構有不同看法,更遑論網路成癮的成因、治療策略。

 

閱讀更多 »

00_MEPA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551
2018 / 6 / 13

當臨床上的好題材,遇見統合分析。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大腦白質病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Neurology 刊登!

 

 

00_MEPA_FB_Meta-analysis_20180311_0551

 

 

睡眠呼吸中止症(英文簡稱 OSA),這是個常見的文明疾病,許多人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毛病(尤其是肥胖的人),卻常常被大眾忽略。

 

隨著睡眠醫學的進步,我們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往往伴隨著許多重大內外科疾病,其中有些疾病已經廣為人知,例如糖尿病等。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說:「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會造成腦部受損(所謂的白質變異)?」

 

「打呼也會變笨?」這樣的題目就比較難以想像。

 

閱讀更多 »

00_CLIP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0909
2018 / 6 / 13

跨界合作的成功實例,研究再創佳績!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大腦白質病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Neurology 刊登!

 

 

00_CLIP_FB_Meta-analysis_20180114_0909

 

 

在開始進行這篇研究之前,我已經順利完成許多篇跨界研究(包括骨科rotigotine 改善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而且手邊也有許多跨界研究正在進行。

 

坦白說,這篇研究之初,我相當沒有信心,因為其他篇研究都是採用熟悉的統計模式:盛行率的差異、治療前後嚴重度評分的變化,或是某些檢驗數值的治療前後差異。

 

這次的主題牽涉到影像學的參數差異,且每篇研究使用的參數又相差甚遠。以前,我對這些參數實在一竅不通,頂多知道如何辨別腦部中風與腫瘤,要明白這些參數的數值意義是什麼,這非常困難!

 

閱讀更多 »

00_mepa_FB_Meta-analysis_20180526_0564
2018 / 6 / 13

好題目就在你身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吳孟霓醫師與曾秉濤醫師關於 rotigotine 治療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之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00_mepa_FB_Meta-analysis_20180526_0564

 

 

同學們上課常常問到我一個問題:「要怎麼樣做,才能很快找到有趣,且能夠順利執行的主題?」

 

每次我被問到這個問題,腦海中就會想到一個畫面:蔡校長曾經說過,以前他很喜歡投資自己,因此他在學生時代就買了平板,接上無線網路,當台上老師在講課時,自己就在台下用 Google 查詢最新資訊,印證老師說的內容。

 

閱讀更多 »

00_clip_FB_Meta-analysis_20180526_0452
2018 / 6 / 13

從「點線面體」,讓你打開研究的視野。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rotigotine 治療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之統合分析,獲 PLOS ONE 刊登!

 

 

00_clip_FB_Meta-analysis_20180526_0452

 

 

這是相當值得紀念的一篇文章,因為這篇文章是我在睡眠醫學領域統合分析研究中的第一篇(雖然不見得是最早被接受與上線的)!

 

就好比是一連串反應的 trigger point,透過這篇文章,我開始逐漸串聯在睡眠醫學訓練中學到的各種睡眠疾患,並且針對此開始做統合分析研究。

 

如同我在 rotigotine 與夜間肢動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in sleep,簡稱 PLMS)的另外一篇心得提到的一樣,我從 rotigotine 對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症療效的這篇文章開始,延伸到睡眠中週期性肢體抽動症常見的其他共病現象,接著擴展到其他睡眠疾病的治療,與更加複雜的共病。

 

由一個點延伸到一條線,由一條線擴展到一片面。事實上,這樣的操作方式就如同我們做研究一樣,勢必會先從自己有興趣的題目開始鑽研深究,接著在深究過程中,會注意到其他相關而且有興趣的議題,因此我們就會延伸研究主題,擴展到其他相關領域,最後在這些領域中認識更多學者,達到互相合作、聯手的網絡系統。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