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_innovarad_YWLi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317
2025 / 2 / 21

學會統合分析讓我對未來研究規畫充滿想像!

 

作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化學系 林泱蔚 教授

 

 

00_innovarad_YWLi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317

 

 

學習統合分析的初體驗

 

經過一天密集的工作坊學習,我對統合分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統合分析是系統性文獻回顧的一種,透過系統化篩選與評讀文獻、提取所需數據,並透過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統合不同研究結果,提供更具代表性的結論,因此在許多學科領域都被廣泛應用。

 

新思惟的課程詳細介紹了統合分析的基本流程與操作步驟,包括如何設定研究問題、文獻搜尋與篩選策略、數據提取、效應量計算、異質性分析,以及如何利用 CMA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與圖表視覺化。這對於之前僅接觸過個別研究的我來說,是一次極具啟發性的學習經驗。

 

在軟體操作方面,新思惟精選的統計軟體 CMA 功能十分強大,能夠自動計算效應量、生成森林圖、漏斗圖等。然而,要熟練掌握工具仍需反覆練習。我除了在課堂上實作,課後回家也練習了兩次,儘管仍有許多細節不熟悉,但已經大致掌握了基本功能。若要真正應用於研究,後續還需更多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與實作。

 

 

將統合分析應用於教育研究

 

想發展自己的研究領域,我立刻開始搜尋與自身興趣相關的統合分析文獻,發現教育領域內其實已有不少學者進行相關研究,這讓我對未來應用統合分析的方法更加有信心。

 

我關注著 STEM 教育與探究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 IBL)如何影響學生的科學認知(Science Recognition),並透過關鍵字檢索找到以下兩篇相關研究:Effective Pedagogical Approaches used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hem. Educ., 2023, 100, 1796-1810)和 Science Process Skills as Learning Outcomes in Inquiry-Based Learning: A Literature Review(Journal Penelitian Pendidikam, 2023, 9(12), 1403-1414)。

 

這兩篇文獻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基礎資料,使我更加確信探究式學習在科學教育中的影響具有統合分析的研究價值。接下來,我計畫從這兩篇研究出發,加入至 2024 或 2025 年的最新文獻,嘗試進行一次 updated meta-analysis,探討近年研究是否有更一致的結論或新的發現。

 

我原先擔心教育研究可能缺乏對照組,會影響統合分析的執行,但在課堂上解開了疑惑,許多學者已成功進行教育領域的統合分析,這讓我更有信心著手進行相關研究。此外,我也考慮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應用統合分析,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學術研究的理解。

 

 

將統合分析融入學校課程

 

目前我計畫將統合分析納入學校的「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這門課為期 18 週,希望能帶領學生學習如何篩選與評讀探究學習之科學文獻,進而進行統合分析,最終產出一篇完整的研究報告,投稿至國內的 TSSCI 期刊,也是一個寶貴的學術訓練機會。

 

課程的前六週將專注於教授文獻檢索、閱讀與評讀的方法,幫助學生培養篩選資料、判斷研究品質的能力;接下來的六週,則是統合分析的核心學習階段。學生將學習統合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數據提取、效應量計算與異質性分析;最後六週學生將實際運用所學的技術進行數據分析與圖表製作,最終完成研究報告。

 

這樣的安排能讓學生真正投入一場學術研究的完整流程,而不只是停留在課堂理論的學習層面。透過實際動手操作,他們將會發現數據不再只是數字,而是一種能夠揭示現象、解釋問題,甚至幫助決策的重要工具。

 

 

跨領域應用與未來研究規劃

 

除了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我也計畫將統合分析延伸至跨領域研究,與中醫師及運動健康專家合作,探索兩個可能的研究方向:其一是某種特定中藥材對某類治療效果的影響,另一則是某種復健方式對身體修復的成效。

 

這兩個議題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醫學與復健領域。然而,目前我主要學習的是效果比較類型的統合分析,對於因果關係型或診斷工具型的統合分析仍不熟悉,需要額外查閱資料並進行自主學習。此外,CMA 軟體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期望未來能進一步掌握進階功能,應對不同研究需求。

 

 

統合分析學習之旅的挑戰與未來目標

 

這次的統合分析學習讓我收穫滿滿,但我也深刻體會到要真正掌握這門技術,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像是如何提升文獻篩選與評讀的效率,確保納入的研究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效應量計算方法,使分析結果更精準且具可解釋性,以及面對統合分析中的異質性問題,提升研究結論的可信度,這些問題,都是我未來需要持續精進的方向。

 

未來,我計畫透過更多的實際操作與自主學習,讓自己更熟練地運用統合分析,並將其應用於不同的研究領域。我相信,這項技術不僅能提升研究的嚴謹性,也能為各種實務問題提供更具說服力的數據支撐。統合分析對我而言,已不再只是學術工具,而是一種能夠改變研究視野、提升學術影響力的重要方法,而這場學習之旅,才剛剛開始。

 

最後,誠摯感謝新思惟團隊、蔡校長與張醫師,在便利的台中高鐵站舉辦了《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內容豐富且實用,除了涵蓋實例教學、互動實作、文獻評估和工具應用,也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分享,擴展了我的學術視野。期待未來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研究,並持續精進統合分析的能力。再次感謝!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