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義大醫院 健診部 葉人豪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葉人豪醫師參與團隊關於 simethicone 對大腸鏡檢查效益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刊登!
投稿後的強迫症狀!
投稿初期,應該不少朋友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文章投出後的強迫症:「有空時便會登入期刊網站,彷彿這份虔誠可以感動遠在天邊的編輯與審閱者們,不要立刻把我退稿。」
若幸運地進入審閱程序(under review),一般需要兩到四週才會有初步結果,通常此時強迫症會更加嚴重。一直到審閱結果出來,不論是狂喜(accepted)或打臉(rejected),這個強迫症頭才能平復冷卻。
偏偏在第一回期刊方就出動四個 reviewers 和我們車輪戰,附上洋洋灑灑二十餘條的意見要我們大修(major revision)。勤懇地回覆修改完後,reviewer 第二回合給予了兩條友善意見,但仍顯示「大修」。
再次迅速回覆後,每天抱著忐忑的心,就像等待愛人的訊息。就在某個下午,前一刻狀態還顯示審閱中,手機突然亮出通訊作者王醫師的道賀,期刊社來信表示接受了!
統合分析的價值與定位,給年輕研究者的建議。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進行統合分析研究,寫作前只感到此領域似乎有無窮盡的神秘深奧統計,而過去的統計基礎連應付一般臨床研究都有些吃力。此外現今的統合分析通常還包含系統回顧(systematic review),大量搜尋並分析評讀文獻,更讓我覺得這似乎是專屬於少數大神的聖杯。
但過去所學也告訴我,統合分析雖然是根據已發表文獻進一步綜合研究,但卻不是單純大雜燴或拼在一起做撒尿牛丸。良好的系統回顧和統合分析是實證醫學中證據等級最高的資訊,能跨越不同時間、地區、族群而得出個別研究不易獲得的結論,也可根據每個研究的差異挖掘出新的解釋和臨床意義。
統合分析可說是醫學研究中的「二創」(二次創作)。為了寫部落格我常閱讀頂尖期刊論文,發現這些「二創」在各大期刊中都佔有一席之地。相較於需要大量資源的隨機試驗和前瞻研究、或需要時間累積和適當環境的回溯性研究,統合分析的成本相對較低。
此外設計良好、結論重要的統合分析,其影響力並不下於一般的原創性研究,甚至猶有過之。因此對於年輕研究者而言,其實是一個理想的起步方式。
好課程:概念清晰、框架嚴謹、具可操作性
我的統合分析冒險之旅是極端幸運的。因為在《統合分析工作坊》課後,我立刻就想到了主題,不僅簡單、和自己的專業方向相符、還沒有人寫過!
很快想到題目,所以能趁記憶猶新時把上課內容再次演練。反覆做了幾次後,很多東西自然而然變得熟悉,進而行有餘力去了解更多未知的細節,直到成功寫出文章。除此以外,更多的功勞仍然要歸給新思惟的統合分析課程。
如果要用一句話評價新思惟課程,我的答案是「能夠現學現賣的好東西」。社會人士的自主進修學習,應該要以在工作或生活能用得上為目標。新思惟的工作坊有大量的課前與課後問答,這等於是預習和複習,也讓初學者知道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又要如何解決。
課堂上除了講解統合分析的資料搜尋方式、架構、意義,最特別的是核心的製圖以限時比賽的形式,讓大家親手做出圖表來建立信心、並在頒獎前的講解中知道製圖時常犯的錯誤與陷阱。真是寓教於樂,一手棒子、一手胡蘿蔔的最佳範例(誤)!
關於新思惟提供的「模板」
新思惟令我佩服的還有提供新手「好的模板」,不管是之前我參加《個人品牌工作坊》的部落格設定、或這次《統合分析工作坊》的製圖範例都是如此設計。
有些人對於「模板」存在誤解,覺得是偷吃步或是大家抄來抄去的複製品。但我覺得模板更像是精心調教過的新車,讓普通人能夠無後顧之憂的輕鬆上路,而這也無礙技術高超的駕駛變出新花樣、甚至自己改裝。
有了模板與基本架構後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內容與研究中,因為後續在研究設計、論文撰寫與修改過程難免還會遇上需克服的大小困境。此時若能諮詢有經驗的前輩或朋友當然很好,不過絕大多數狀況都能夠靠 Google 與查閱相關文獻迎刃而解。
可以現學現賣、即時應用,是新思惟工作坊始終讓我驚豔的地方。
給統合分析入門者的小小建議
雖然我目前只完成兩篇文章(另一篇正準備投稿),遠遠算不上經驗豐富、學識高深的專家。但也因為剛走過入門這段路,趁記憶猶新時向想要進入這個領域的朋友分享一些粗淺經驗:
- 上完課後盡快動手:統合分析牽涉到很多統計知識,也有一定的流程步驟;盡快動手是熟悉基本架構最理想的辦法。從頭到尾做過一遍,基本的知識就會印在腦海中,後面的寫作會更順利。
- Google 和 PubMed 是您的好朋友:寫作過程中勢必會遇到不少問題,除了閱讀大量同領域的統合分析論文作參考,把您的問題放上 Google 就會發現許多人(通常是外國人)早問過這些問題、且已有答案。必要時還可查閱統計學家的文章,有時會發現跟醫學論文的觀點有所出入;無論如何,知道越多在寫作時就越有把握。
- 尋找夥伴,才能持久:統合分析通常會要求一個團隊從開始的文獻搜尋與評讀到共同完成,即使您有把握一個人完成大多數工作,除了規則上不允許、也很難持續下去。建議尋找夥伴,且各有專長(查資料、統計、寫作、其他資源 …)才是可長可久的做法。
- Impact > Impact factor:設計良好、意義重大的統合分析也能登上頂尖期刊;對於資源較少或專注罕見疾病的研究者,統合分析也是讓別人看到你的第一步。或許有些人認為申請教職時,統合分析可能會矮其他原著論文一截;但其實會寫統合分析的人在不少地方或領域是一種稀缺資源,對於需要突破的人,這是一個著力點。
最後要感謝給我許多指導建議的王文倫醫師,提供寶貴統計建議的黃如薏醫師,以及協助研究順利完成的徐銘宏醫師、曾兆明醫師。也期許自己能夠持續努力,完成更多目標,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