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innovarad_ESLin_Meta-analysis_20191222_0238
2019 / 12 / 27

新思惟有這麼厲害嗎?為什麼同學、同事們都這麼推?

 

作者:新竹馬偕醫院 精神科 林恩聖 醫師

 

 

01_innovarad_ESLin_Meta-analysis_20191222_0238

 

 

來新思惟上課前,早已常與醫學系同學、醫院同事朋友們,聊到這裡上課的狀況。近乎視新思惟為信仰的同學們,興起了一股論文寫作風潮,除了學術研究,在各大研討會的投影片上,也可以看到從這裡學習的設計原則與風格。雖然這幾年,周遭同溫層都大力推薦,但直到今年,自己在醫院,已經感受到升等的壓力,才終於下定決心,報名學習。

 

 

繁忙的臨床人生,最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學習方式。

 

自己親自來上課時,才感受到大家推崇的原因。一整天下來,有種回到學生時代,參加考前特訓加強班的充實洗禮。講師們都清楚學員們來這裡前,所面對的學術壓力與困難,從課程設計、講義編排、上課講解及流程、課前及課後的叮嚀提醒,都是希望學員們不要再走冤枉路。

 

提綱挈領有效率的濃縮學習精華,最經典的圖表實作課程,雖然有點緊湊卻不會覺得緊繃,有問題隨時的一對一請教,在醫院人人都繁忙的臨床工作中,很少能有老師可以這樣按步驟詳細解說,也讓自己對於統計圖不再拒於千里之外。

 

 

沒學過寫論文,卻要面臨論文的壓力。

 

繁忙的醫師人生,從住院醫師時代,每天的臨床工作與值班,緊接著專科考試的壓力襲來,好不容易熬過這些升上 VS,又被要求需要有學術發表才能升等及生存,對於沒有論文寫作經驗的人,是很吃力的狀況。

 

這次上課,講師對於統合分析鉅細靡遺的介紹,從無到有的關鍵歷程,讓在醫院經常是單兵作戰、缺少資源的年輕醫師,找到了一個努力方向。透過指定論文的拆解,讓學員們可以從 reviewer 的觀點來評析文章。

 

與醫院研討會報文獻的學習經驗不同,過往的重點在於研究結果發現及應用,但是上完課後才理解到,一篇統合分析的論文生成,從文獻收集、資料萃取的思考方向,就開始定義這篇文章的走向。論文書寫的順序,也不是平常閱讀論文的習慣,若是沒有來上課學習,很多關於統合分析研究的盲點,可能需要走過幾遍才能釐清。

 

 

題目不難,在生活中找靈感就好。

 

特別的是,會報名這堂課的同學,多半是期待在未來能夠至少發表一篇 meta-analysis,整體的學習氣氛相當積極。而課程設計也相當實務,包括論文該怎麼找、怎麼瀏覽、怎麼篩選,以及最後挑出來的精華,又該如何評讀?

 

講師們詳細的解釋每個步驟的要點,除了趕緊記下寫作重點外,其實最有印象的是張凱閔醫師所提到的:「除了專業的認同外,如何讓我們寫出來的論文,更加有感情和溫度,減少和個案之間的 gap。」凱閔醫師也列出兩種範例,怎樣的衛教說明技巧,可以拉近研究成果與臨床個案。

 

聽到這段滿有感觸的,自己是精神科醫師,每日花最多時間的臨床業務,還是在於協助個案及家庭。當我們忙著符合醫院對學術要求的同時,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不只追求統計意義,也要兼顧臨床意義。如同講師所說的,很多寫作的靈感,來自臨床無法解決和有趣的問題。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