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reviewer

01_innovarad_chua_Meta-analysis_20230611_0536
2023 / 6 / 15

論文課後真的產出 SCI,用統合分析邁向量產就更不能錯過!

 

作者:新光醫院 放射科 姜驊 醫師

 

 

01_innovarad_chua_Meta-analysis_20230611_0536

 

 

由於之前上過兩堂課,再加上課後真的順利產出 SCI 論文,所以我就來報名這個統合分析課程了。這個課其實也很特別,就是統計部分與其它的論文課使用的統計法不同。

 

 

如何選題防雷,還好課堂上都有清楚說明。

 

另外,統合分析和原始論文有著不一樣的寫作順序和要求,對於題目的要求更是高,感覺題目真的一開始就得選對,不像原始論文還可以改變統計去做一些調整,再重新命題。

 

關於這點,感覺原始論文似乎還簡單一些,如果類似的題目被搶先,可以再收一些其他臨床 data 或是改變分析群體,但統合似乎就無法這麼彈性。不過好在,課堂上有提到選題目的技巧,像是在熱門領域的找題方向,還有太熱門容易被寫走、太冷門難以統合等等。基本上,上過課之後會有概念,但是實際會遇到哪些狀況,還是得要等自己實際踏入摸索才知道。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90505_0055
2023 / 5 / 5

觀點前衛、收錄數少的文章,透過正確投稿策略也能發表!

 

作者:邱家佑 醫師(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相關文章:[快訊] 邱家佑醫師團隊,以 AUC 調整萬古黴素劑量,配合 β-內醯胺類抗生素時的腎毒性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a-Lithuania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505_0055

 

 

這是一篇觀點很前衛,而且只收錄 4 篇文章的 meta-analysis。根據 2020 年美國感染科最新指引建議,vancomycin 的監測方式從之前的 trough based method(給 vancomycin 30 分鐘之前抽血測濃度來決定下一劑的用量),改成 AUC based method (任何時間抽血測濃度然後把數據丟到公式裡去運算來決定下一劑的用量),因為這個方法很新穎,大概 2021 年美國才陸陸續續開始被醫院們採用。

 

世界上有些國家的醫院也採用此方法,雖然這個 AUC based method 醫院需要花錢買軟體或請藥師去計算下一劑用量,但優點是減少病人抽血次數,以及減少 vancomycin 造成的腎臟傷害。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10911_0696
2022 / 11 / 28

在醫院包班的課後一年,成功發表兩篇統合分析論文。

 

作者:奇美醫院 神經內科 李佳維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李佳維醫師團隊,關於血管內取栓該用全身麻醉或鎮靜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Neur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210911_0696

 

 

距離新思惟開辦的《統合分析工作坊》奇美專班已經過了一年多,真的很難想像我這個研究新手,可以在這一年來順利發表兩篇統合分析文章。

 

 

醫院提供包班,不只上了一堂好課,也是結識同伴的好機會。

 

除了很感激這樣的課程能啟蒙我,讓我有信心開始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之外,意義更重大的是能有這個契機,在課程結束後跟許多志同道合的醫師,組成奇美統合分析團隊一起切磋討論,一起努力產出文章,把新思惟報名費賺回來(無誤)。

 

閱讀更多 »

mistake_fip
2022 / 10 / 3

常見錯誤如何避免?審閱意見如何回覆?

 

講者:張凱閔

 

 

mistake_fip

 

 

初學者在寫統合分析的時候,有些常見的思想誤區,在寫作過程中會導致分析論述走往錯誤的方向。如果沒有發現,直接去投稿,很容易被審閱者挑出,簡單寫兩句批評,就直接退稿回家。例如:異質性的處理、出版偏誤的處理、discussion 的走向,都是這類初學者往往無法處理得很好的議題。

 

在自己投稿過多篇,也指導過很多年輕同仁發表後,會發現統合分析類的論文,送出去被審後,常見的問題就是那幾個,有的問題可以提前在寫作時處理掉,或者先做好防禦,有的問題則有很簡單的制式回覆可以有效回應。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是一篇統合分析,有人投出去後,沒多久就被接受,改動也不多。可是有人寫的統合分析,投稿審查過程非常坎坷,審查慢,最終還是退稿,花了半年多,新的臨床研究結果發表了,文章要重收重寫,或甚至更糟的是,一模一樣的主題,已經有其他國家的學者發表,自己一整年的努力跟等待,卻無法換來最終印成白紙黑字的產出。

 

教學,需要正向論述,也需要負向論述。除了告訴你該怎麼做,也應該明確協助你避開常見的錯誤。這樣才能有效協助初學者起步,而且趨吉避凶,在一開始就能取得比較好的成就感,才願意繼續努力、持續進化。

 

老師教授我們新手的常見錯誤有哪些,像是 SD、SE 搞錯等。透過這堂課,讓自己未來寫文章能夠少犯錯。真的很感動,因為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學,我可能要自己摸索很久才能夠學會。

 

課程內容就如網上的許多好評,精實且順暢,兩位老師深入淺出地講解,示範他們的文獻搜尋、寫作建議、文獻評讀、常見錯誤等,化繁為簡,看起來似乎簡單多了,而且我都聽得懂。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20220908_QA_22
2022 / 9 / 8

問:Meta-analysis 投稿時,哪些地方是 reviewer 比較在意的?如何處理這些環節?

 

 

20220908_QA_22

 

 

答:(曾秉濤)

 

事實上,要預測 reviewer 審查時會問什麼問題,是很困難的事情。(除非,你故意在文章中留下非常巨大的破綻,而且你很肯定 reviewer 一定會看出這個破綻,不過如果是這麼大的破綻,我想這篇文章可能連主編那關都過不了。)

 

因為無法預測被挑選到的 reviewer 是否看得懂 meta-analysis,畢竟 meta-analysis 這種文體還算是相對困難的統計技巧,不是每個 reviewer 都知道眉角在哪裡,因此很難期待 reviewer 能針對 meta-analysis 相關細節,提出專業的問題。(自己大多數遇到的 reviewer 開頭第一句都是這樣寫,「這篇文章的統計技巧看起來很確實,沒有大問題」,然後只能針對文章內容提出 comment。)

 

閱讀更多 »

20220830_QA_18
2022 / 8 / 30

問:最近投了一篇 meta-analysis 被 reject,但因為 editor 跟 reviewer 給的 comment 令人困惑,想請老師們幫忙解惑。另外,CMA 作圖時,要怎麼設定成 SMD 或 Hedges’ g?

 

 

20220830_QA_18

 

 

問:最近投了一篇 meta-analysis 被 reject,但因為 editor 跟 reviewer 給的 comment 令人困惑,想請老師們幫忙解惑。以下列出幾項比較苦惱的。

 

  1. Absolute mean difference would have been better to assess over SMD
  2. Jadad scoring is hardly ever used these days. Please consider using the Cochrane risk of bias tool

 

另外,CMA 作圖時,要怎麼設定成 SMD 或 Hedges’ g

 

答:(蔡依橙)

 

如果他是要你 revision 即可照改,但如果他是退稿的話,可能只是找點理由而已。值得參考的就聽,但覺得不合理的就不用理他。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