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淡江大學 管理科學系 劉祖成 博士生
幾年前疫情大爆發,全球各地幾乎都按下了暫停鍵。年過半百的我,無法閒著,在工作空閒時間決定重回校園念研究所,為自己的知識儲備充電。系上申請進行資格考的門檻之一是至少要發表兩篇「SCI 或 SSCI」文章。
博班五年竟然連一篇 SCI 論文都沒有
幾年過去了,在校園與網路上只要與老師和同學碰面時,常常第一句話便是:「論文寫得怎麼樣?有發表了嗎?有多少篇 I 了呀?」
看到其他同學能夠在 4 至 5 年內順利發表多篇論文達標畢業,讓我又羨慕又嫉妒,除了佩服他們拋家棄子全力衝刺,更羨慕的是能有手把手帶著自己衝的指導教授。
然而,時間一年年過去,我身為物理背景出身的學生,在商管領域中發現,人文科學的難度相當高,遠非躲在實驗室裡做實驗、跑統計數據可以簡單應付。論文的挑戰並不在於缺乏寫作才能或閱讀量不足,而在於選題和資料收集。
質化研究或焦點訪談需要精心準備,而問卷設計、資料蒐集和有效性檢查等繁瑣過程都困難重重。我天真地認為網路時代的資訊收集不再是問題,但事實證明回收資料的品質並不理想。
除了需要提供各種小禮物和禮卷來鼓勵填答者,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低聲下氣求人協助。如此反覆折騰下來,五年了竟然連一篇論文都無法「I」出來。
「是否應該放棄?」這個念頭揮之不去。然而,教中學物理三十多年來,我總是告訴學生「物理不難、讀書不難,Never Give Up!」。既然尚未戰至最後一分一秒,我怎能輕言放棄?
統合分析適合無資源的人,不需做問卷或倫理審查。
在網路上搜尋解決方法時,我偶然發現了新思惟國際的《統合分析工作坊》,這個工作坊以「發表為導向」為初學者提供完整的學習體系,不需問卷調查或倫理審查,只需一台筆電就能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我抱著不服輸的心態,決定加入學習。
新思惟的課程設計令人印象深刻,全方位的教學策略值得讚嘆。在工作坊的一天中,課程內容豐富多樣,將課前、課中、課後的學習體系完美整合,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充分吸收知識,並實踐學到的技能。
課程透過細緻剖析一篇團隊撰寫的指定論文,從選題、統計、圖表製作到回覆投稿,全程毫無保留地分享各種技巧和方法,讓我們理解寫統合分析,並不僅僅是將過去的研究匯總起來進行統計分析。它同樣需要解決特定問題,並講述獨特的研究故事。初學者藉此能夠開始進行自己的研究,學會如何少走些彎路。
課前有暖身的安排,每個學員的寫作困難都有關心。
整天的課程緊湊而充實,從報名時的「課前問答」開始,先調查學員們的 FB(原來是讓講師先了解大家的背景,蔡校長給我的第一封訊息竟然叫出我的 nickname,可見得他真的是個非常認真且準備充足的老師)。
報名時還有填寫課前提問,了解學員最關心的問題與瓶頸,講師將問題整理後製作成 PDF寄送給所有學員,並將這些問題融入課程設計中。
在課前通知信的暖身環節,大家一起閱讀課程核心「指定論文」,拉近大家的起點。隨後的課程深入剖析統合分析的優勢,講師們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我們從 PubMed 開始,逐步選擇研究主題、進行文獻檢索,直至打造完整的「指定論文」。
一對一貼身指導,讓初學者免於挫折。
午餐時間也沒閒著,學員們在「互動實作」的環節中邊吃便當邊實作,精心編製的講義就像一本武功秘笈,具體導引我們一步步學習統計圖表的製作和應用。在遇到問題時,講師們立刻就會搬張椅子坐在旁邊,一對一貼身指導,讓初學者免於挫折。
在短短的時間內,大家都能親手製作統合分析論文的全套統計圖表,並學會如何設定圖形順序,如何編排圖表,找出樣本分析結果中的規律,展示一手好牌,說出一個好故事。
課程結束後,學員們將繼續完成課後心得與作業,講師們會根據每個人的進展情況給予反饋。此外,工作坊還設有學員專屬的 office hour,提供了額外的機會,讓學員們可以與蔡校長討論。
讓我重新燃起對學術研究的信心和熱情
參加《統合分析工作坊》之後,我對統合分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僅入門成本低,還能透過網路數據庫進行快速高效的文獻搜索。這門課程的完整設計實用且細緻,從論文發想撰寫到應對審稿人,課程完整務實,甚至連回應 reviewer 問題的策略也一併包含在內,涵蓋了每一個環節。
工作坊讓我重新燃起對學術研究的信心和熱情,課程不僅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策略,複雜的東西也可以用白話的概念來理解,真心推薦!經過這個工作坊的課程規劃,初學者真的也可以畫出統合分析完整的圖表,無資源起步。
感謝蔡依橙醫師、張凱閔醫師,還有所有新思惟國際的工作夥伴。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