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01_JOHNS_TsaiTY_09
2024 / 11 / 21

[快訊] 蔡宗佑醫師團隊,關於下咽鱗狀細胞癌的「先手術」與「先同步化放療」比較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刊登!

 

 

01_JOHNS_TsaiTY_09

 

 

文章介紹

 

下咽癌(下咽鱗狀細胞癌,HPSCC)一直是頭頸部腫瘤治療中最棘手的癌症之一。蔡宗佑醫師團隊想了解到底是「先手術」還是「先同步化放療」的治療效果比較好。

 

團隊收集了 2015 年到 2023 年間發表的 8 篇相關研究,總共分析了 1619 位病人的資料。團隊發現選擇先手術治療的病人,整體存活率比先做同步化放療的病人好很多,整體死亡風險降低了 34%(aHR 0.66)。不只如此,無病存活期(就是治療後活得比較久,而且癌症也比較不會復發)也改善了 25%(aHR 0.75)。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第三期、第四期的晚期病人,先手術的治療成效仍然比較好,整體死亡風險可以降低 35%(aHR 0.65)。至於手術的範圍要多大,研究發現不論是完全切除喉部和下咽,或是部分切除,病人的存活率都比先做同步化放療來得好。完全切除組的死亡風險可以降低 46%(aHR 0.54),而部分或完全切除組則可以降低 29%(aHR 0.71)。

 

雖然現在很多人傾向選擇先做同步化放療,但研究結果顯示,對下咽癌病人來說,如果先進行手術治療,存活率和預後都會比較好。

 

 

恭喜蔡醫師!

 

如果收集到的論文中,研究設計的細節都不一樣,在統整論文時要怎麼處理?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IJOMI_LiuHP_01
2024 / 10 / 16

[快訊] 劉漢邦醫師團隊,關於異種骨塊用於側向齒槽骨增量現況發展之統合分析,獲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刊登!

 

 

01_IJOMI_LiuHP_01

 

 

文章介紹

 

劉漢邦醫師團隊想要探討使用「異種骨塊」進行側向齒槽骨增量的臨床成效。「異種骨塊」是指從其他動物身上取得的骨頭材料,經過特殊處理後用於人體的植骨手術。這項技術主要是用來處理牙齒缺失後,牙槽骨不夠寬的問題,好讓植牙能夠順利進行。

 

團隊在 PubMed、Embase 和 ClinicalTrial.gov 資料庫中,搜尋截至 2024 年 3 月 1 日的隨機對照試驗(RCT)及前瞻性研究,分析了 9 篇相關的臨床研究,總共涵蓋了 120 個植骨部位和 141 顆植體。結果發現,使用異種骨塊平均可以增加 4.38 mm 的骨寬,而且手術後的骨吸收程度也不高,平均只有 0.85 mm。

 

研究還比較了異種骨塊和自體骨塊(從病人身上取的骨頭)的效果。結果顯示,異種骨塊在增加骨寬方面的表現甚至比自體骨塊還要好一些,平均多了 0.72 mm 的骨寬增加。

 

不過研究也發現,異種骨塊的存活率為 91.3%,而植入這類骨塊區域的植體存活率則為 84.3%。比起使用自體骨塊的植體存活率來說,還是稍微低了一些。

 

另外異種骨塊在人體內會慢慢被吸收,形成新的骨頭。這個過程中,新形成的活骨比例大約在 11.6% 到 29.8% 之間,而骨塊的吸收率則在 7.3% 到 21% 之間。

 

總結來說,對於不想從自己身上取骨頭的病人來說,異種骨塊確實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恭喜劉醫師!

 

做統合分析只要主題訂好,就可以直接開始搜尋文獻了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202401121_meta_ijaa_wujy_08
2024 / 9 / 25

[快訊]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關於吸入式抗生素對呼吸器相關肺炎的預防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刊登!

 

 

01_IJAA_WuJY_08

 

 

文章介紹

 

呼吸器相關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一直是加護病房裡的一大挑戰。這項研究主要在探討吸入式抗生素能不能有效預防 VAP 的發生。

 

吳政彥營養師團隊蒐集了到 2024 年 1 月 21 日為止的相關臨床試驗,總共分析了 7 個隨機對照試驗,包含了 1465 位病人。其中 734 位使用吸入式抗生素,731 位則是對照組。

 

結果發現,使用吸入式抗生素的病人,VAP 的發生率明顯比較低,大約只有對照組的 69% 左右。

 

不過研究也發現,在其他幾個指標上,使用吸入式抗生素的效果就沒那麼明顯了。在死亡率、在加護病房和醫院的住院天數,還有使用呼吸器的時間長短,兩組之間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總結來說,吸入式抗生素在預防 VAP 這一點上,確實展現了不錯的潛力。特別是對於那些情況比較危急的病人來說,可能會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它對於降低死亡率或是縮短住院時間,目前還看不出明顯的效果。

 

 

恭喜吳營養師!

 

分組分析裡每個項目至少要有幾個樣本?統合分析真的不用 IRB 嗎?來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CN_PanSY_01
2024 / 9 / 4

[快訊] 潘思延醫師團隊,關於小腦橋角區腫瘤術中面神經運動誘發電位的預測價值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刊登!

 

 

01_CN_PanSY_01

 

 

文章介紹

 

潘思延醫師團隊想要探討在小腦橋角區(CPA)腫瘤手術中,術中面神經運動誘發電位(FMEP)對面神經功能預測的價值,並為未來的臨床和前瞻性研究提供標準。

 

團隊從資料庫搜索相關文獻,並使用 QUADAS-2 工具評估研究品質。運用了雙變數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統合分析與統合回歸,跑出總體的受試者操作特徵曲線(ROC)及森林圖,以估算敏感性和特異性。

 

研究納入了 17 項研究,共有 1206 名參與者。結果顯示,在 immediate(IM)post-operative 階段,FMEP 的敏感度為 0.76,而在 follow-up(FU)階段敏感度略高,達到 0.82。兩階段的特異度則相近,IM 階段為 0.94,FU 階段為 0.93。而 FMEP 表現有所提升,但仍需未來研究來進一步確認。採用 Amplitude cutoff 標準,以及將 House-Brackmann 分級超過 2 級的新出現缺陷列入評分的研究,敏感度表現最佳。

 

結論指出,FMEP 在面神經功能監測方面顯示出顯著的準確性。然而 FMEP 在不同研究間存在很大的變異性。

 

這項研究是首篇透過統合分析證實 FMEP 在 CPA 腫瘤手術中,對面神經功能結果有臨床價值的研究,回歸分析也找出了在 FMEP 實施中最具實用性的方式。

 

 

恭喜潘醫師!

 

這篇論文是潘醫師與國外大學的教授合作完成,國外大學教授使用 STATA,論文中的統計也與課程互動實作不同,但是參加過《統合分析工作坊》的潘醫師,利用課程所學,將臨床經驗和統計思維跟國外老師討論,讓統計專家也覺得言之有物而且可行,最後成功發表論文!

 

如何在社群中,找到研究的合作夥伴?來聽聽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01_life_LinLH_05
2024 / 8 / 20

[快訊] 林龍暉物理治療師團隊,關於腰骨盆操作法對髕骨股骨痛症候群疼痛緩解的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Life 刊登!

 

 

01_life_LinLH_05

 

 

文章介紹

 

林物理治療師團隊的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腰骨盆操作法」(Lumbopelvic Manipulation, LPM)對於減輕髕骨股骨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患者疼痛的效果。

 

PFPS 是造成膝蓋痛的常見原因,通常在行走、跑步、爬樓梯或久坐時疼痛加劇。研究共收入十篇研究,包含 346 名參與者。結果發現,透過 LPM 操作,可以顯著降低 PFPS 患者的膝蓋疼痛,尤其是當 LPM 與其他物理治療方法(如股四頭肌訓練)結合使用時,效果更加明顯。

 

這項療法主要作用於腰椎和骨盆區域的關節,透過影響關節感覺神經,達到疼痛緩解和肌肉活化的效果。而且 LPM 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輔助治療方式,在治療過程中未顯示任何副作用。

 

醫師能考慮將 LPM 作為標準物理治療的輔助工具,以改善受 PFPS 所苦的患者。這對於長期受膝蓋痛困擾的人來說,是一種新的、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能提高生活品質,並且加速康復。

 

 

恭喜林龍暉物理治療師!

 

實際在做統合分析時,您可能會遇到一些統計上的問題,新思惟提供課後的 Office Hour,讓同學能在卡關時得到協助,例如這位同學,在做回歸分析的時候,單變項和多變項跑出不同結果,這可能也是您跑統合會遇到的問題,歡迎至連結看蔡校長的回覆與建議。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01_CJASN_ChenJY_09
2024 / 8 / 12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使用碳酸氫鈉治療慢性腎病伴隨代謝性酸中毒效果之統合分析,獲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刊登!

 

 

01_CJASN_ChenJY_09

 

 

文章介紹

 

陳鋭溢醫師團隊想要研究碳酸氫鈉對於慢性腎病(CKD)伴隨代謝性酸中毒(MA)患者的臨床結果。由於 CKD 患者的腎臟功能受損,無法有效排出體內的酸,導致代謝性酸中毒。然而,目前對於使用碳酸氫鈉治療這些患者的效果仍未有明確的結論。

 

團隊從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Library 等數據庫中搜尋截至 2023 年 11 月 11 日的隨機對照試驗(RCTs),以找出探討碳酸氫鈉對 CKD 和 MA 患者影響的研究。主要觀察結果是估計腎小球過濾率(eGFR)的變化,次要結果包括住院率、收縮壓(SBP)的變化、全因死亡率和上臂中部肌肉圍度(MAMC)。共有 14 篇 RCTs 論文,包含 2037 名患者。

 

研究結果顯示,碳酸氫鈉補充顯著改善了 eGFR、接受碳酸氫鈉治療的患者住院率較低、碳酸氫鈉治療組的 MAMC 也較高。然而,碳酸氫鈉治療組有較高的 SBP 風險。全因死亡率則沒有顯著差異。

 

結論指出,對於 CKD 和 MA 患者,碳酸氫鈉補充可能有助於防止腎功能惡化和增加肌肉品質。然而,這種治療可能與較高的血壓相關。由於研究中缺乏雙盲設計和對照組定義不一致所帶來的風險,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可針對這些項目設計。

 

 

恭喜陳醫師!

 

熱門題目太多人寫,找 subgroup 來限縮範圍,有發表的機會嗎?來聽看看講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