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_FB
2017 / 10 / 27

希望藉由課程,打開統合分析大門。

 

作者:中國附醫 皮膚科 張廖年峰 醫師

 

 

Chang LiaoNF_meta-analysis_20171022_0669 

 

兩位講師分享都非常有啟發性

 
張凱閔醫師從自身的統合分析文章,讓學員瞭解統合分析研究的整體架構是如何組成?要如何從自身科別,藉由臨床問題,挖掘適合的題材,是一般人起步的必要基石。

 

曾秉濤醫師,本身是位開業醫師,沒想到開業醫師一年也可以有 10 篇 meta-analysis 產出,讓人十分敬佩,也讓人知道,此種寫作方式,並不需要大量外界資源。

 

逐步拆解看似複雜的文章,利用一定的模式,可簡化文章書寫流程,也許結構會跟其他文章類似,但只要找出研究賣點、富有臨床意義,那麼這就是一篇好的統合分析。當然,研究者一定要認清統合分析的特質,研究結果是發現現象,而非解釋原理,千萬不可過度解釋數據,這點倒是跟健保資料庫研究十分類似。

 

 

找出前人沒有注意的細節,就可能是賣點。

 

在大學,統計學都是囫圇吞棗,不過因為必修,也只能硬著頭皮學習,而凱閔醫師則在課堂上,清楚的說明,哪些數值是 meta-analysis 的重要數值;而在統計上,變項設定有差異,可能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往往因為這些細節,就可能發現前人沒有發現的賣點。

 

互動實作時間,新思惟很貼心的提供範本,讓我可以按部就班,輕鬆在自己的電腦,親手完成圖表,提供我們完整的統計學習流程,在學習 CMA 軟體操作上,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也因為課程設計良好,才能讓新手第一次跑 CMA,就可以親身體驗軟體的奧妙。

 

做 meta-analysis 的首要步驟,就是找到足量的文獻分析,利用不同的關鍵字搜尋,搭配 n-1 的原則,就可挖掘到足夠數量的文章。可惜的是,在課堂,似乎沒有教大家如何分析文章的實證強度,以及如何看出一篇研究的設計缺陷,以致於無法納入後續分析,評讀文章的方法,可能需要有更清晰的指引。還是這有另外的課程呢?

 

(橙編按:評讀的部分,幾個常用的 scale,定義都蠻清楚,屬於花點時間讀,都能順利歸類的好指引。所以我們課程在設計之初,決定瞄準比較困難的軟體實作部分。)

 

 

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就是好的研究方向。

 

校長在如何優化圖表這堂課,分別提出優化前 / 後兩種圖表,藉由視覺衝擊,讓學員感同深受,不由自主的贊同校長的論點。校長不僅在台上做了武力展示,還仔細分析統計圖表哪些地方不足、如何修改可以更好,直接正面對決,讓人印象深刻。

 

凱閔醫師的最後一堂「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減少卡關,邁向成功。」個人認為這是一整天最重要的議題。凱閔醫師從如何找出自己的研究興趣、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導向驅動研究,並一邊確認研究的科學性,提供初學者一個很好的研究概念雛形。此外,也在課堂上告訴我們,可以藉由不斷加強自己的動力「今日作業昨日畢!」用這樣的標語鼓勵自己。

 

這堂課是我同梯皮膚科醫師推薦,同時,也看到敝院認識的學長參加,因而促成此次報名動機。過去,住院醫師的訓練,對於論文寫作認識很少,藉由這個契機,也許可以打開過去緊閉的大門,期待日後有些許文章產出。

 

現今的研究系統,wet lab 研究並不適合臨床業務繁重的醫師。Meta-analysis 是另外一種文章類型,不需要大量資源、也不需在實驗室及醫院間奔波,只需要電腦,在家就能做研究,這樣的研究類型,更能激勵自己投入。

 

希望經過今天的課程,自己在研究領域中,完成一塊重要的里程碑。總之,套句最近的時事熱點「感恩老師、讚嘆校長,能力引爆啊!」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