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clip_bmcp_tsengpt_41_share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21
2019 / 12 / 17

尚未有足夠實證醫學駐足的題材,更值得你努力開發!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躁鬱症患者之血液葉酸濃度的統合分析,獲 BMC Psychiatry 刊登!

 

 

01_clip_bmcp_tsengpt_41_share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21

 

 

「葉酸與躁鬱症關聯性」這篇統合分析,對我來說有三層特殊的意義:

 

  1. 這篇等於是我過去「精神營養學」研究的延伸作品之一;
  2. 自從離開醫院體系後,幾乎沒有機會投稿 open access 期刊(因為沒有經費了);
  3. 最重要的,再次挑戰「僅收錄少數文章的統合分析」,順利被期刊接受。

 

 

收錄文章數量,越多越好嗎?

 

先講通例,就如同那句名言「數大便是美」一樣,一般的狀況而言,的確是「收錄文章數量越多越好」,同樣等級、條件的兩篇統合分析,的確收錄文章數量會有巨大的影響。前面指的是一般的狀況而言,但如果我們今天的主題在業界是非常具有突破性,且對未來臨床研究有前瞻般指導效果的話,上述「收錄文章數量越多越好」的原則,就未必成立了。

 

別忘了,如果你的主題很新穎,相信該主題相關的文章數量也一定很少!

 

就如同我另外一篇刊登在 Sleep Medicine Review 的文章一樣,只要主題有足夠的 novelty,就算文章數目較少,仍然有足夠的賣點。以「葉酸與躁鬱症關聯性」這篇統合分析為例,葉酸(folic acid)這個基礎營養的角色,在許多精神營養研究中常被提到,尤其是一些會影響到飲食的重大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厭食症等),甚至也開始有研究在探討適量的葉酸補給,對於這類精神疾病的幫助。

 

另一方面,躁鬱症雖然也是三大病之一,但因為盛行率較低且背後的病生理因素更為複雜,所以在精神營養的領域仍然是一塊混沌不明尚未開發的地域。但是就是這樣的混沌不明,才會有哥倫布的誕生。在尚未有足夠實證醫學駐足的題材上,做出第一篇文章,將來其他人的後續研究,就非 cite 你這篇文章不可了。

 

 

文章數量太少,更需要旁徵博引。

 

這篇文章在投稿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阻礙就是:「你收錄的文章數量這麼少,統計結果真的有臨床意義嗎?」其實這個問題不只是審閱者會問,我們自己身為作者,心理也是挺有疑惑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先克服第一個難關:找出足夠證明自己統計結果正確的證據。當然我們可以主張:我的統計過程都沒問題,所以統計結果一定是正確的。

 

事實上,這樣的主張與推論存在一個謬誤,「統計過程正確」與「統計結果正確」並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這也是最常被審閱者提到的一個情形:(翻成中文)你的統計過程看起來非常確實,而且統計方法也非常正確合理,但這還不能說服我接受你的統計結果。

 

當累積的統合分析文章,已經有一定數量及經驗,要挑出我統計過程或統計方法有問題,大概沒那麼容易。所以審閱者大多會承認「你的統計過程看起來非常確實,而且統計的方法也非常正確合理」。但是,當我們無法引用足夠多且足夠確實的文獻,來佐證統計結果,自然就很難說服審稿者(或自己)相信統計結果是正確的!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