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長庚醫院 風濕免疫科 李蒔青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李蒔青醫師團隊,關於血中 IgG4 用以診斷自體免疫胰臟炎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刊登!
「想要成為一個醫師科學家」有多麼困難?在國內讀研究所,甚至出國深造,這樣便可以成功嗎?
研究的方法、執行,到最後數據產出,能夠成功發表論文,這當中一關又一關,除非是鴻運當頭,要不就是天縱英才(像蔡校長這樣的人),可我想,自己絕對不是這類人。
接觸統合分析,成為職涯轉捩點。
因緣際會,訓練完成,未能留在醫學中心,先天就已經困難了,身邊不再有師長的引領陪伴,後天環境更是困難重重。但有些夢是不會消失的,有一天會再重來,只要自己有願力存在。
後來回到醫學中心,發現自己的諸多不足,為了整備糧草兵馬,花了五年的時間。這當中到新思惟上《統合分析工作坊》,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機點。
蔡校長有一句話:「沒資源,年輕醫師也能學術起飛。」這一堂課讓我知道,原來現在這個時代,你不能養細胞,也是可以做研究的。即使課前有一堆聽不懂的詞彙,下課回家後才開始瘋狂學習,然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步關鍵,因為各種眉眉角角,講師們都說清楚了。
當然,最後臨到數據產出,要變成一篇會被刊登的論文,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新思惟有提供其他研究課程可以補足,而我則是遇到一位非常有耐心的老師,真的帶領我從第一段走到最後一段,包括 reviewer revision 的過程,都非常耐心的字句斟酌,才能最後順利被接受。
投稿的過程,要練的是一個健康的心態。
第一是可以去投分數很高的期刊,但目的不是希望一定能投上,而是因為高分期刊的要求非常嚴謹,為了符合要求,一定是做了很多調整和努力,這當中會累積許多經驗。等到調整好了,之後再往下投就會越來越順。
第二是每次要投出去前,一定要檢查再檢查,不要讓很小的無心失誤,成為第一關就被刷掉的原因。我就有一個經驗,因為在 cover letter 的 journal title 沒有檢查到,結果在投稿後等了一個月,editor 的回覆是:「我們雖然對你的主題很有興趣,但你似乎不是很想投我們的雜誌。」啊!那可是一個高分的雜誌啊!
第三就是要觀察雜誌收什麼樣的文體,而自己的主題是否雜誌會想要。我的這篇文章,之前花了大半年在投自己專科的領域,一直認為 IgG4 應該和免疫有關,結果因為 autoimmune pancreatitis,反而投了 GI 領域的雜誌才比較順利。
想要做研究要有動機,才會有動力。因為自己有興趣,所以會自己不斷研究、探討,找出研究當中的大小問題並將之解決。整個寫論文的過程,就是在做研究,而不只是把一篇文章寫出來而已。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在寫這篇心得的同時,也是我博班甄試放榜後三天的日子,接下來又是另一個層次解鎖的開始。祝福每一位在醫師科學家的道路上踽踽而行的大家,因為有新思惟,你並不孤單。加油!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