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醫附醫 外科 張博智 醫師
已經年逾不惑的我,在臨床醫療打滾近 20 年,因為缺乏脫離舒適圈的勇氣,雖然也曾更換過不同的臨床工作場域(都是醫學中心級的醫院),但因個性和所屬次專科病患群使然,發覺自己也還蠻喜歡在教學醫院裡,除了基本的日常臨床執業外,也可以享受跟醫學生相處的感覺。
正所謂的「教學相長」,除了帶領後進學習、長知識外,更可從中彌補學識和臨床執業不足的地方!
想要增加自己研究的底蘊
「病患會拒絕你,家屬會討厭你,但研究不會,研究不會就是不會!」
當然,在台灣醫學中心的使命責任「胡(服務)、椒(教學)、鹽(研究)」裡,服務是基本生存功夫,全家生計維繫,安身立命之所在;教學則是傳統任務,和新世代的醫學生打交道,傳遞知識與技能,也是最甜蜜的負荷;而和升遷 / 升等綁在一起連動的研究與論文著作產出,著實就是每位醫學中心醫師的底蘊,也牽涉到每個人的境遇和造化。
還記得當初自己還是初出茅廬的住院醫師時,還在資深主治醫師手把手斟酌字句適當與否,為收到審稿者退件的通知而懊惱之際,逐步地完成一系列的個案報告,更在老師挹注臨床醫療資源與指導,僥倖地完成幾篇小品原著科學研究論文。
十年一瞬間,順利地晉身教職行列,但在自己暗自竊喜之際,殊不知資淺研究學者如我輩者,所能掌握的研究資源極其有限,很難在現今要求嚴格的升等條款裡持續生存!
軟體不熟也能跑出統計圖表,著實令人感動。
而在「無資源、沒經費、零基礎也不用怕」和「不需要 IRB,還免收案」的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號召打動下,也剛好自己是「資源缺乏」又需要「單兵作戰」的資淺研究者,就特地北上參與此課程!
執業於微創外科領域的同好都曉得,彰濱秀傳的 IRCAD(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是一輩子必定要去親炙、學習一次的聖地;同樣地,新思惟國際也是臨床醫師生涯成長,與科學論文產出啟蒙的寶地,早在蔡校長還未脫離醫院與受僱醫師制度之時,極其有幸地參與了簡報設計的課程。
除了預期中,蔡依橙校長精闢與極其有用的構圖審美,與表格排版講解外(依橙流),這次《統合分析工作坊》的兩位著作等身的優質講者,更以自身的血淚豐富經歷,來提點參與的學員們,產出統合分析文章所應注意的事項與不能犯錯的死線。
而在實作課程的操作時間裡,助教更以「幼稚園老師」般的親切態度,來協助像我這樣的軟體操作白癡,在下午準時趕出像樣的統合分析圖表,著實令人感動!
僥倖地站在巨人的肩膀
謹以這心路歷程的分享,寫在個人第一篇統合分析開始之際,除了感謝太座死纏爛打地把我抓來上課,更期許自己站在新思惟國際蔡校長、授課老師和實作時間協同教學助教的巨人肩膀上,在開展自己所屬專長領域的統合分析研究文章,能有所斬獲!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