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臨床經驗

OfficeHour_156
2025 / 9 / 25

開十年以上的課程,到底如何管理內容更新?

 

 

OfficeHour_156

 

 

問:請問校長,你好幾個課程,公開開課都超過 10 年了,請問你是怎麼管理課程更新的?我的意思是,你會固定什麼時間就要更新內容嗎?還是根據時代調整?像是最近 AI 的改變就很快,過去也有 OA 期刊浪潮的出現,你都怎麼管理這些改變?

 

答:(蔡依橙)

 

的確,我們是經常在做大小改款的。最近則是多為持續的小改款。

 

主要的原因就如你說,世界一直在變,我們希望來到課堂上的初學者所聽到的,是「今天」「這個時候」一個初學者該聽到,而且聽到之後能起步的內容。

 

 

OA 浪潮到 AI 衝擊

 

OA 浪潮出現後,我們一直在持續評估其影響,早期看我部落格的朋友都知道。之後我也親自去擔任 OA 期刊的審閱者,感受一下幾家不同出版社的經營效率跟決策模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跟同學說,究竟現在的學術狀況變成如何。

 

各醫院對期刊的策略,我們也通過校友的升等經驗跟持續回饋得知。

 

至於 AI 這波浪潮,也是一樣,一開始我們就是積極使用,而且嘗試挑戰一些學術上使用的可能性,才知道哪些功能依然是胡扯,哪些功能竟然已經變成比較可信。

 

 

以學習者為中心,並且持續進化。

 

我們會在每次開課前,看看課程的內容,覺得老舊的就拿掉,然後換上對初學者更有用的內容。

 

在遇到有意思的改變時,也是第一時間就去思考,該怎麼融入我們的課程中。

 

有必要的話,就整堂課換掉,如果換掉的堂數較多,就乾脆做全課程大改款。

 

這跟臨床工作一樣,我們吸收新知,有了新的想法,知道怎麼做會對患者最好,明天門診或明天的手術就能應用上,以前的患者回診時,也會逐漸用上新的治療。

 

在課程這邊,就是 Office Hour 作為聯繫,如果同學有來問學術或個人品牌或各種領域的問題,我們都會用現在的想法,用最新的回答方式,來回覆。

 

會這樣積極改款,而且每一梯次的新同學都覺得學到很多,其實就是因為我們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在思考事情。

 

 

提供當下最有幫助的內容

 

這件事情並不容易做到,但你實際來課堂都能感受到。

 

提供對「學習者」最有幫助的內容。我們就是根據這個在持續調整的。

 

 

最新活動

 

 

medicine04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29_FB
2016 / 4 / 25

做出有臨床意義的研究!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bupropion 用來治療躁鬱症之療效與安全性的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medicine04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29_FB

 

 

研究是否都要達統計顯著才有意義?

 

過去,我在新思惟的鼓勵之下,用文章證明了某些藥物在特定情況下臨床治療的療效,([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valproate 作為思覺失調症輔助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但是有個問題一直纏繞我心:究竟是不是所有的論文或研究,非得要「達統計顯著」,才能順利發表刊登?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還真想去找當初訂下「統計顯著 p < 0.05」這共識的學者,問候他 / 她全家大小一下,因為有些研究要達到這個標準還真不容易呀……

 

而且,若真是如此,我該如何證明「A 治療和 B 治療效果差不多 / 不亞於另外一種治療效果」呢?

 

之所以會有這個困惑,主要還是來自於個人過去臨床經驗中看到的現象,和國際guideline 看到的有顯著差異,(請看:這裡)也就是 bupropion 在躁鬱症患者憂鬱期的角色,究竟這個藥物真的如國際 guideline 所建議般的安全,不會引起躁症嗎?

 

可是在個人臨床經驗中,似乎又沒這麼安全。類似的現象,在 valproate 與思覺失調症輔助治療一文中也出現過,但是透過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已經順利解決了。

 

然而,今天遇到的是另外一個剛好相反的情境,我是要去討論 bupropion 和其他抗憂鬱劑的風險差不多,而不是要去證明 bupropion 比較不會造成躁症(當然,如果研究結果出來真的比較不會造成躁症,那又是另外一種賣點了),因此一般的方法似乎無法奏效。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