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臨床經驗

medicine04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29_FB
2016 / 4 / 25

做出有臨床意義的研究!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bupropion 用來治療躁鬱症之療效與安全性的統合分析研究,獲 Medicine 刊登!

 

 

medicine04_tsengpt_share_20160227_MECA_0829_FB

 

 

研究是否都要達統計顯著才有意義?

 

過去,我在新思惟的鼓勵之下,用文章證明了某些藥物在特定情況下臨床治療的療效,([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valproate 作為思覺失調症輔助治療之統合分析,獲 Medicine 刊登!),但是有個問題一直纏繞我心:究竟是不是所有的論文或研究,非得要「達統計顯著」,才能順利發表刊登?

 

如果真的是這樣,我還真想去找當初訂下「統計顯著 p < 0.05」這共識的學者,問候他 / 她全家大小一下,因為有些研究要達到這個標準還真不容易呀……

 

而且,若真是如此,我該如何證明「A 治療和 B 治療效果差不多 / 不亞於另外一種治療效果」呢?

 

之所以會有這個困惑,主要還是來自於個人過去臨床經驗中看到的現象,和國際guideline 看到的有顯著差異,(請看:這裡)也就是 bupropion 在躁鬱症患者憂鬱期的角色,究竟這個藥物真的如國際 guideline 所建議般的安全,不會引起躁症嗎?

 

可是在個人臨床經驗中,似乎又沒這麼安全。類似的現象,在 valproate 與思覺失調症輔助治療一文中也出現過,但是透過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已經順利解決了。

 

然而,今天遇到的是另外一個剛好相反的情境,我是要去討論 bupropion 和其他抗憂鬱劑的風險差不多,而不是要去證明 bupropion 比較不會造成躁症(當然,如果研究結果出來真的比較不會造成躁症,那又是另外一種賣點了),因此一般的方法似乎無法奏效。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