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subgroup analysis

00_innovarad_HLLiu_meta-analysis_20250215_0323
2025 / 2 / 21

做質性研究所缺少的力量,由統合分析來補齊。

 

作者:僑光科大 餐管系 劉興倫 講師

 

 

00_innovarad_HLLiu_meta-analysis_20250215_0323

 

 

身為餐飲管理系的教師,同時也是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我一直深知學術研究的重要性,特別是當要發表在 SSCI 等級的期刊時,研究方法的選擇更是決定論文成敗的關鍵。過去,我主要依賴質性研究與傳統統計方法,雖然能夠產出一定的成果,但總覺得還少了點那種讓數據說話、讓研究更具說服力的力量。

 

於是當我得知新思惟將在台中舉辦《統合分析工作坊時》,我便立刻報名,希望能夠透過這場學習,強化我的寫作與統計能力,並應用於餐飲管理領域的研究中。

 

 

從困惑到頓悟的旅程

 

工作坊的課程安排可說是節奏明快、內容紮實,從理論到實作,每一個環節都讓我有感到「原來如此!」的瞬間。

 

上午的課程從研究選題、文獻整理到論文撰寫架構,逐步建立起統合分析的基礎。蔡依橙醫師的一句:「圖表的順序就像講故事,像出牌一樣,要有規劃!」讓我瞬間醍醐灌頂。以前總覺得數據分析就是把數據擺出來,沒想到原來還要講究邏輯性與敘事性,才能讓讀者一目了然,甚至被說服。

 

閱讀更多 »

00_innovarad_HYLi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129
2025 / 2 / 21

原來期刊上漂亮專業的統計圖表,我自己也能做出來!

 

作者:清大 醫工所 林幸瑩 助理教授

 

 

00_innovarad_HYLin_meta-analysis_20250215_0129

 

 

參加 2/15 這天的 《統合分析工作坊》,讓我對統合分析的概念、方法和應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真正體會到這項技術在各類研究中的價值與影響力。

 

原本對統合分析的印象只是「複雜的統計方法」,但這次的學習讓我發現,它其實是研究者手中強而有力的工具,除了具有免收案、免 IRB 的優勢,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從紛繁的數據中找到清晰的趨勢,甚至調整臨床決策。

 

 

過往讀文獻產生的疑惑,原來可以靠統合分析解開。

 

Meta-Analysis 是一種透過整合多個相關研究結果,來得出更具代表性與穩定性結論的統計方法。老師強調,當單一研究的結果分散或存在異質性時,統合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論。

 

這讓我想到,以前閱讀文獻時,常常會遇到不同研究給出相反的結果,總讓人困惑到底該相信哪一個?這時,統合分析就像是一座橋樑,將這些分歧的研究串聯起來,幫助我們更精準地解讀整體趨勢,提供更可靠的科學依據。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17
2024 / 11 / 15

問:結果都顯示有效的數篇研究,還有做統合的必要嗎?

 

 

OfficeHour_117

 

 

答:(蔡依橙)

 

同學問,他找到一個題目,想要做統合分析,但是發現這個介入,在目前既有的九篇研究中,全部都確定是有效的。這樣統合起來,結果當然也是有效。那麼,還值得去做嗎?

 

 

為既有的研究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

 

當然值得。

 

因為即使這個介入在所有的研究中都說有效,但是他們的效應值還是有高有低,有的超級有效,有的普通有效。

 

閱讀更多 »

QA74
2023 / 3 / 16

問:研究某藥物對某疾病是否有效,這個藥物能口服也能外用,兩種資料可以都收錄進來做統合嗎?

 

 

QA74

 

 

答:(蔡依橙)

 

這個有點主觀,要看你們這個領域的專業看法。

 

如果這個藥物口服跟外用,最終的藥物動力學類似,那就沒問題。你可以把兩種都收進來,之後根據口服或外用去做 subgroup analysis。

 

不過如果這個藥物,口服跟外用的作用機制並不相同,而且在這個領域,大家會把口服跟外用視作不同的治療,包括使用的適應症不同、處理的疾病嚴重程度不同,那就不建議做合併。

 

以我來說,我預設是不建議合併,除非我們能找出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理由。因為這樣,才能有效說服審閱者跟讀者。

 

 

上課就送 Office Hour

 

 

2023 / 2 / 2

問:收錄六篇做統合,審閱者覺得一篇品質不佳,建議剔除它並重新分析,這樣合理嗎?

 

 

QA_64

 

 

問:校長好,我寫了一篇統合文章,納入 6 篇做分析,結果跨中線(不顯著),投稿後,其中一個審閱者認為,文獻評讀中,有一篇為高風險,建議我去掉,並重作分析。

 

所以我應該是保留原本 6 篇做 systematic review,但在最後做 meta-analysis 去掉這篇嗎?流程圖的最後一格,寫 6 篇收入評讀,但量化分析只有 5 篇,這樣嗎?

 

答:(蔡依橙)

 

你的流程圖,最後一格忽然從 6 變成 5,卻沒有寫出排除理由。我認為即使應付了這個審閱者,但其他的審閱者,或者刊出後看見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很怪,甚至有意見,寫 letter to editor 來表達困惑。

 

所以真想變成 5 篇,要在之前的步驟就用清楚的規則把它剔除。在 Materials and Methods 也要重新設定 inclusion / exclusion criteria,這樣才標準。

 

也就是說,我們規定一個考試方式,有筆試,有口試,明明人家考進來 6 個,我們不能在榜單出來後,才說「我覺得這個人品質不好」,就刪掉 1 個。

 

真要做,就是在口試的時候直接打低分,也就是 exclusion criteria 就要先講;不然就是 protocol violation 了。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