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_WHHsiang_innovarad_Meta-analysis_20211219_0359
2021 / 12 / 23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

 

作者:國軍 802 高雄總醫院 藥學部 向維新 藥師

 

 

01_WHHsiang_innovarad_Meta-analysis_20211219_0359

 

 

只有一天,真的有效嗎?

 

其實近來一直從身邊的醫療相關朋友聽到新思惟的名號,詢問有上過的人幾乎一致推薦,廣獲好評。但我心裡還是不禁還是抱著一絲懷疑,畢竟課程費用並不便宜,且查看課程表只有短短一天,是否真的有傳說中那樣的神奇效果?

 

 

自己摸索耗費大把時間,還是做不出來。

 

直到最近因為接觸了 meta-analysis,發現這類型的學術文章存在著一種既定的模式,似乎只要換個主題就能產出另外一篇 SCI。但經過深入研究後,卻感到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爲什麼別人的文章可以經過篩選後,就十分順利地留下適合分析的文獻數量,而我的 flow chart 要不是數量太少難以進行分析,不然就是剩下太多,卻不知如何進一步聚焦。尤其在好不容易讀完全部搜到的文章後,卻發現這個主題恐怕做不出來,浪費了大把的時間與精力,實在是令人相當沮喪。

 

 

僅僅一天,就解決了之前的困惑。

 

在幾次努力皆以失敗告終後,我決定試試看新思惟的課程。經過一天密集的課程訓練,我覺得這筆錢花的相當值得,果然許多訣竅還是得靠有經驗的專業提點,才不會浪費時間在摸索及碰壁上,許多之前苦惱許久的地方在老師的一語道破後覺得茅塞頓開。

 

 

七段課程,每一堂都值得推薦。

 

以下紀錄每堂課覺得有收穫的地方及心得:

 

  1. 研究規劃技巧(張醫師):在比較療效時,要注意雖然是同一主題,不同文獻對於改善效果的呈現方式可能不同,也就是效應值的方向性,可能有正向敘述或反向敘述,要轉換為同一方向才能比較。

 

  1. 拆解論文架構(曾醫師):meta-analysis 文章的每個段落,其實都存在著一些應該要被提到的重點,以及如何按照順序一步步揭露,讓 reviewer 在有限的審稿時間,一眼就能快速抓到重點,還有哪些是應該要避免出現的無關內容,避免失焦。

 

  1. 那些重要的專有名詞(張醫師):在分析篩選後文獻的 data 時,必須注意標準差及標準誤的不同,以免計算出不合常理的結果。另外,類別變項及連續變項在 forest plot 如何呈現,如何透過淺顯易懂的例子詮釋 fixed effects model 及 random effects model 等等,相較於 Google 到的知識過於片段及艱澀,張醫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對 meta 常出現的關鍵字,有基本及實用的認知印象。

 

  1. 互動實作:不得不說,透過本堂實作課的教材編寫非常詳細,在教材的帶領下很快完成 CMA 軟體每一個步驟,並產出精美的圖表,且 CMA 還保有了許多可供微調的參數,讓使用者能夠依照所需產製出客製化的圖表,擁有相當大的彈性空間。

 

  1. 搜尋文獻(曾醫師):這堂課對於初學者來說幫助相當大,透過曾醫師的經驗分享,讓我知道在蒐集文獻時如何透過增減關鍵字,讓搜尋結果能夠達到一個「合適」的文章數量範圍,進而讓後段的分析更有效率及成功率更高。

 

  1. 圖表優化重點(蔡校長):蔡校長以自身作為多家期刊 reviewer 的經驗分享,來強調圖表的易讀性對於一篇文章是否能被期刊所接受刊登,其實佔了相當程度的重要性,以及要如何打造出符合學術文章慣例同時兼備閱讀友善的表格,甚至連數字型態的資料應靠右或靠左對齊,這些細節都能一一解釋說明。

 

  1. 給初學者的建議(張醫師):最後這堂課總共五個建議,可以感覺到每個都是歷經投稿無數次後,累積歸納出的沙場血淚經驗談,能夠讓初學者在一開始便少走很多冤枉路,更快速達到第一篇投稿成功的目標。

 

總結來說,上完課後雖然覺得躊躇滿志,但我知道很多困難及窒礙,是在實際執行時才會一一浮現。不過相信透過慢慢咀嚼消化課堂所學,對於解決問題一定能起到很大幫助。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