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 8 / 10

和專家學習如何思考寫作

 

作者:慈濟醫院 陳威仰 實習醫師

 

 

00_FB_meta-analysis_20170806_590

 

 

剛畢業的 intern 也很適合來上

 

身為剛畢業的 intern,來參加這門課似乎有點太早了,但是我是抱持著在一張白紙的階段,就能了解如何寫作最省時,用錢換時間、換經驗。畢竟真的了解這塊的人也不多,有時也不知從哪裡學起。上完這堂課後,對於統計圖表的製作完全沒問題,剩下的就是去找屬於自己的團隊和森林。

 

上課才發現新手和老鳥對於如何去架構一篇文章的想法是不同的。從題目的設定開始,就是往如何做出和別人不同的方向。收集資料時,思考該收進哪些?這些文章收進來的角色是什麼?

 

Run 統計軟體時,不只取得數據,更決定要怎麼呈現圖片與順序內容,一秒說服 reviewer。當統計軟體 run 完,論文的架構層次已經出來了,剩下的就是寫出故事。

 

 

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

 

首先最驚訝的是老師竟然一年產了 10 篇 meta-analysis,經由老師拆解 paper 每個部分代表的意義,才終於明白如何寫才能夠通過 reviewer 的審查,圖表藉由 CMA 軟體整理,是通過 reviewer 的第一關。接著最重要的竟然是 introduction,讓行家知道你有幾把刷子;而 discussion 則是要適度的寫出 limitation。

 

老師也分享跟原作者要 raw data 的重要性,不論有沒有給其實不是那麼的重要,但關鍵是「要寫信去要」,因為 reviewer 可能就是你沒要 raw data 的作者。

 

 

互動實作操作軟體毫無負擔

 

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無疑的是今天的重頭戲,跟著指示一步一步做下去,產出傳說中的圖表,真的很讓人喜悅。而每當卡關時,又有助教隨時在旁指導,讓我們上手 CMA 毫無負擔。

 

 

統整出更精確的結論

 

老師以自身經驗,告訴我們要搜尋哪些資料庫,並且藉由初步的論文量判斷能否繼續做下去,最後還可以藉著網頁,幫我們搜尋有無遺漏的資料庫、搜尋投稿目標和 reviewer,真是太神了!

 

上完課,似乎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感覺照著步驟做,也有機會寫出一篇好的文章。花時間搜尋文獻,看別的大師怎麼完成研究,統合分析就好像站在一群大師的肩膀上,統整出更好、更精確的結論。

 

希望能夠找到適合的研究方向,或是能和有興趣的人組成團隊,進而完成自己的第一篇 meta-analysis,我相信這會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謝謝新思惟、蔡校長、張老師、曾老師的指導,希望未來還有機會可以向幾位大師請教。

 

(橙編按:更希望未來聽到您的好消息,讓我們為你鼓掌!)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