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竹馬偕醫院 精神科 林怡均 醫師
論文寫作不卡關,真的可以模組化。
醫學日新月異,在治療上,有些新的概念還在眾說紛紜時,想透過學習統合分析的研究方式,為自己的臨床問題找答案。
在新思惟安排的課程中,可以透過課前提問,了解在統合分析中,大家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校長也在課前問答的內容,提供一些上課前以及上課後可以努力的方向。
大家都說,統合分析最難的是「想題目」,張凱閔醫師用指定論文,讓我們了解他題目背後的發想是怎麼形成的,除了不斷更新自己領域的知識外,多了解過去大師們的文獻回顧,也是題目的來源之一。對於治療和結果的設定,也都有其學問。做中學,雖然有些路走的迂迴,但是每一個走過的點都有意義,這樣的心理建設,是做研究的人一定要具備的。
在論文架構的拆解上,曾秉濤醫師無私地分享論文寫作該怎樣的設定寫作的順序,才不會卡關,這也很符合我的個人經驗,聽來點頭如搗蒜。
簡單好用的統計軟體,電腦麻瓜也能跑出成果!
接著互動實作時間,讓電腦麻瓜的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該如何操作 CMA。每個步驟指引,都很清楚。但如果可以在互動實作手冊中,加入各個軟體顯示畫面的原理機制,像是軟體有鍵入資料的主畫面,跑完統合分析的畫面,看表格的畫面,和畫面間如何轉換等介紹,可能會比較有整體性的概念。
下午的文獻收尋,曾秉濤醫師大概說明了一下自己搜尋的方法,我想這堂課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只是我也很想聽到,不同講師間,有無文獻搜尋上的不同,或是個人在搜尋上百筆的文件上,如何管理,這也是在臨床上會常面臨的問題。
蔡校長在圖表優化這堂課,也給了很多實用的建議,從審稿者的角度出發的每一個建議,我都覺得深深受教,校長用幽默的口吻提醒,我想這對從未自己做過表格的人,應該是很有幫助。
最後,張凱閔醫師給初學者五個建議,每個建議又分成很多的子題,從題目發想、結果設定、寫作方法及心態設定、文獻收尋、主題設定、使用的搜尋器、找合適的審稿者、結果討論和進一步的分析等,每個建議都非常的中肯,讓我們可以從中想想,如何煮出更好的滷肉飯。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