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教學研究中心 張郁函 組員
從事研究的難度比以前更高
首先感謝小港醫院給予本人參與,由新思惟國際團隊所舉辦之《統合分析工作坊》課程,本人受益良多。
近來國內許多研究因受人體試驗委員會通過證明之繁雜程序、臨床收案時間經費,以及樣本數大小之限制,又近年來國家衛生研究院之健保資料庫,不再釋出資料光碟,須親自至衛生福利部加值中心進行分析等問題,使得大家從事研究之困難度日益提升,更降低大家從事研究之意願。
然而統合分析為一研究工具,可以藉由以往以發表過的研究成果數據,經過一連串文獻整理後,以 secondary data 概念再進一步以大數據之理念,聚集成大多數研究分析之趨勢。
找出突破點,並學會判斷文獻。
課堂中,講師以簡單扼要的概念,講述如何做統合分析,如何做出與眾不同之研究成果?以往大家都會以搜尋往過去的文獻,進行同樣的 X 與 Y 之分析,卻忘記如何找出突破點。
在曾秉濤醫師的教導下,讓學員們懂得在錯誤中學習,並根據每個錯誤點,給予明確的解套方法。學員們可根據明確的統合分析模板,讓新手可以按部就班,執行每個一環節,並根據不同的研究設計,判斷文獻的品質(例如:介入性研究可利用 Jadad score;觀察型研究可利用 Newscastle Ottawa Scale;合併型研究則可使用 Cochrane quality tools。)
由於,統合分析所有的分析數據,源自所有已 publish 的 paper,其中有部分的文獻全文或摘要難以取得,教導學員們如何避免漏失這些文獻,或盡可能不要「錯誤」排除審稿委員論文的可能性。
撰寫論文的基本架構
統合分析中最重要的三個元素:publication bias、heterogeneity、subgroup meta-analysis,必須明確的交代。由於大家都是新手,教導如何提升被接受的可能性。
撰寫 paper 討論的部分,第一段需明確交代主要發現,利用重點破題、明確說明顯著,以及重要不顯著的文獻內容,與文章科學之重要性,並教導有技巧的交代收錄文章時遇到的窘境,如何換句話說。最後,總結撰寫一整篇論文 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 四大部份,所需要注意之重點。
專業統計名詞, fixed effect model 以及 random effect model 往往造成初學者難以理解的部分,在張凱閔醫師的講解下,把抽象化的統計指標轉化成淺顯易懂之例子,並教導學員如何判讀 forest plot 結果、Hedge’s g 數值、I2 值、藉由漏斗圖,判讀是否有出版偏差,並說明在甚麼樣的情況下進行分組分析(subgroup analysis)。
以及當有出版偏差時可參考 Cochrane 之建議,避免刪除任何一筆文章,最後總結分析時須注意效應值有哪些?需做隨機及固定效應之分析,若有異質性進行分組分析,如何檢定是否有出版偏誤?
實戰經驗讓初學者受益良多
在做統合分析前,文章搜尋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曾醫師在詳細講課前,以重點式點名搜尋文章策略須考量哪些事項。在確立研究方向後,明確講述如何利用 PubMed 搜尋文獻與下關鍵字,並給予明確的搜尋後的參考數據,讓學員明確知道是否要更換主題,或擴大搜尋範圍,這些實作的經驗,給予初學者明確做研究的方向。
當搜尋完文獻後,初學者也會遇到一個問題,在統整統計指標時,到底需要哪些數據,在文章數據不齊全時,盡可能不要遺漏每篇文章的 sample size 以及 p-value,最後,仍以統整表幫學員們,統整搜尋文獻之策略,能有效率的找到我們想做的 topic,以及相關文獻來源。
蔡校長在課堂中立即檢視學員們所做的圖表,讓人印象深刻。從學習中找到錯誤,即時給予修正建議,另外也在課堂上提供 PRISMA(Flow Chart)之範本,提高投期刊被接受之機會,最後總結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之重點,讓人受益無窮。
強化執行力,踏出困難起步!
一剛開始要起步是件很困難的事,最後一堂課由張凱閔醫師,用短短的三十分鐘,給予初學者起步建議,強調執行力、學習力的重要性,idea 也需要臨床感強才會突發而想。
最後在課程尾聲,強調設計思考需創新轉型,前期須花許多時間進行問題探索、蒐證、不斷的試驗,重要的是,做創新研究並非靠一人之力,還需仰賴團隊一同腦力激盪,方能有所轉變及突破。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