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_20190309_0495
2019 / 3 / 14

為論文難產的困境,找尋一條出路。

 

作者:台中慈濟醫院 放射腫瘤科 陳冠文 主任

 

 

Meta-analysis_20190309_0495

 

 

臨床研究文章難產,會讓你有莫名恐慌,而且症狀會不定期發作。發作之後,除了感到罪惡,也會有股衝動,想讓自己快點脫離文章難產的窘境。

 

這次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就是在這樣的間歇發作及衝動之下,按下綠界科技的刷卡鈕,當時的心裡念頭是:「看起來不用寫 IRB,也能進行研究」、「不用收病人資料,不需要使用醫院的資訊系統,在家裡就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作研究」、「如果可以在一邊搜集資料、評讀文獻的過程中,就順便把文章完成那就太好了」……

 

 

修行在個人:面對懶惰的慣性

 

原本先找好 Coursera 的線上課程,打算好好在課前預習一番,然而,難改的惰性加上瑣事,吞噬了寶貴的時間,直到上課前一天才把 CMA 裝好,更不用說預習了,連延長 CMA 軟體使用的 unlock code e-mail,還是在上課當天在高鐵上收到的。

 

這些惰性,就是自己該面對的修行,所有你不想面對的現實、想逃避的壓力,最後會加倍回到你身上,逼得你不得不用更多的力氣去面對、去處理。

 

帶著心虛的準備進到教室,課程很快就開始了。

 

 

師父領進門:課程內容見真章

 

蔡校長一開場就說明了,統合分析的統計就像到森林裡採香菇,我們只要能安全地進到森林裡,採完香菇再安全出來就好,不必真的一定要知道森林的全貌,重點是要「會用」。

 

原來,跟搜集病人的臨床資料不同,meta-analysis 需要搜集的是每篇研究的「資料」及「數據」,並且針對不同的研究資料,做適當的轉換及整合,再用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藉此得出比原有研究更加明確的結論。

 

因此,每篇研究就像做臨床研究時的一個個病人。要仔細記錄的東西,從病人的資料,變成了研究的數據;而搜尋的對象,則從醫院的資訊系統,變成各大研究的資料庫。

 

兩位老師都以自己的切身之痛,來提醒我們要注意數據的處理,課程中舉例說明了標準差跟標準誤,以及 risk ratio 和 odds ratio 的不同,似乎在每個領域,會碰到的數據狀況也不盡相同。

 

在沒有針對自己領域實作練習的狀況下,對於自己能否把不同研究的數據統整在一起,心中還是充滿著不確定感。不過,課程說明已經很淺白了,心虛的學生要學好,還是要回家努力 Google 兼實作。

 

 

老實練五遍:通往更高境界

 

在專有名詞的震撼教育後,緊接而來的是跟著校長製作的「九陰真經」,進行互動實作。首先快速地把便當扒完,然後依著步驟一個一個鈕跟著按,精美的圖表很快就製作完成。這樣的練習,已經克服一大段「速率決定步驟」,減少了軟體的痛苦摸索期。

 

難以想像,整個團隊是花了多少心思,把流程優化到在兩個小時內,讓準備不充分的學員也能無痛完成圖表。校長、易澄醫師跟秉濤醫師的關心,也讓我受寵若驚。

 

關於數據的意義,因當時在緊迫的時間下,並沒有辦法作很仔細的思考,心裡也懷疑自己,剛剛那個數據表格,如果要我自己填,若不是複製貼上,我能不能把數據都填完整?之後,我能不能分辨什麼樣的研究,應該使用軟體裡的哪一個模組?

 

從實作中得到許多,但隨之而來的疑惑和不確定也一直沒少,所以,跟著校長的建議,老老實實地練五遍吧!當你試著去做,熟悉操作了,不安才會越來越少,或許才能針對研究內容,做進一步的思考。

 

 

機會來敲門:做研究要自立自強

 

扎扎實實地上了一天課程之後,得到許多收穫,感受到的衝擊也大。至少讓我明白,現在自己的程度跟知識、閱讀量還不夠多,離真正 meta-analysis 的文章產出也還有一段距離。

 

接下來,能不能吸收更多知識,讓機會來敲門,就是自己的事了。若還想學更多,提供以下管道作為分享:

 

 

 

SRMA_Cover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