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
統合分析的眉角真不少
所有對 evidence-based medicine 有點概念的人都知道,meta-analysis 的證據強度是位於金字塔頂端。但相對一般的 RCT 或甚至是 cohort study 來說,meta-analysis 由於不用自己辛苦的收病人,甚至還可跳過討厭的 IRB 似乎看似更容易入門?殊不知這 meta-analysis 也算是 original study 的一種,而且其中的學問還可真不少。
此課程延續新思惟其他小班課程一貫的規劃,從一個主題的各個層面切入,並邀請這方面最有經驗的講師授課。其中我最欣賞的,是曾醫師對於論文架構解說的那一堂課,曾醫師以輕鬆活潑的方式,將寫作此類論文的結構大綱,及各段需注意的事項清楚的點出來,其中對於過來人的角色,點出大家常卡關的一些小地方,讓人在笑鬧聲中功力大增一甲子。在曾醫師的第二堂課以論文發表的角度,與大家分析在資料蒐尋上的不同策略,也讓人耳目一新。
論文的構思過程十分重要
而另一位有許多發表經驗的張凱閔醫師,則與大家分享課堂指定論文構思的過程,我個人覺得這的確是最重要,但也是最難呈現與教學的一堂課,尤其每個專科的特性又太不相同。張醫師的故事固然有趣,但實在太過特別,讓身為魯蛇內科醫師的後輩 我比較難以產生共鳴,不過聽到後面最後一堂課,張醫師則提供給新手很多起步建議,以及找靈感的觀念與心法,則是重點中的重點,讓人頓時有豁然開朗之感。
校長另外交給張醫師一個重責大任,就是向我們解釋 meta-analysis 的統計數據。基本上我覺得校長根本就是在整張醫師 要在 30 分鐘內,向大部分為一線臨床醫師的聽眾解釋這麼多生硬的統計名詞,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在這堂課裡可以發現,即使凱閔醫師已經下了一些功夫想要把複雜的觀念解釋清楚,但由於時間的限制,有許多地方仍然是只有輕輕帶過。我會建議這堂課的時間可以適量增加,投影片的圖說也可以更清楚一些,讓人更好吸收。
校長風格無人能比擬
蔡校長的優化圖表課程仍然是維持一貫的風格,或許之前已經上過許多新思惟的相關課程,對校長的美學風格和龜毛 堅持已非常熟悉,所以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來新思惟上課,總是要花一部分時間聽校長恥笑畫的很醜的表格,或是配色很糟糕的圖像。
而這堂課的互動實作,是目前上過新思惟四個小班工作坊、三個大活動中,我覺得設計得最好的一次,或許是這次不再這麼偏重美學與排版,而是讓我們能夠花多一點時間在實際操作 CMA 這個軟體上。不過我也希望上課時,能夠針對軟體操作的部分再多花一點的時間解釋,比方說「告訴我們軟體裡各個重要選項的意義,以及可能會需要變化的時機」,以方便我們自行使用時比較會有概念,而不是一律的按表操課。不過還要小小抱怨一下,由於現在要得獎的作品標準太高,在家偷跑一部分還不夠,最好是把他們全部做完,上課只要上傳就 OK 了 XD
最後新思惟在細節規劃能力上,仍然令人驚艷,每次報到,人還沒開口就有人遞上自己的名牌和資料袋,害我每次都以為自己的臉上有貼名字,便當也依舊營養美味,謝謝校長和新思惟團隊的細心努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我想這是新思惟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