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_20170311_1290_FB
2017 / 3 / 17

居然和其他新思惟研究課程不同

 

作者:高雄長庚醫院 精神科 許智維 醫師

 

 

meta-analysis_20170311_1290

 

 

身為 CMA 軟體老手也很有收穫!

 

剛好最近在本院很厲害的老師指導下,有先學過統合分析這類型的文章,軟體也是使用上課教過的 CMA,所以僥倖可以得獎。因為對這個軟體其實很熟,畢竟自己雖然是統合新手、但卻是軟體老手(先感謝蔡校長還是願意把獎頒給我,讓我沒給老師丟臉,因為他知道我有來上這堂課)。

 

(橙編按:智維得獎不只是軟體本身,其完整度跟細膩度都很不錯。請見得獎作品評論。)

 

 

meta-analysis_20170311_1414
 

 
但話說回來,都已經學過了幹嘛還來上課呢?因為這堂小班課程其實從我在《青年研究論壇 2015》就相當期待了,因為總覺得新思惟開的課一定還可以學到什麼;當然結果就如預期一樣收穫滿滿。

 

上課內容正好是我現在最需要的

 

先講蔡校長的部份,其實之前學 CMA,還真不知道原來裡面的排版是可以設定修改的,所以看到論文範本的圖表後,第一個直覺是:哇,原來還可以這樣啊!所以很手癢的,就把自己的數據跑來玩玩看;而這次課程的範本,就如同蔡校長說的,熟悉的話很快就可以跑出來了,我大概只花 15 分鐘就完成(除了 Table 1 跟 Table 2),而且其中有一半時間是在美化圖表。

 

曾秉濤學長的部份,可能因為是同科別,收穫特別多。基於某些理由,我打算把 meta-analysis 當作小菜型的文章,所以「在搜尋文獻時,如何判斷文獻群是否有成為統合分析研究數據的價值?」、「如何在有想法到產出文章間的快速發表」,就是我目前最想學且不太熟悉的地方。

 

之前的經驗是,常常有想法且文章也找了,但篩完後,發現文章品質或數量不足以成為論文,成功率大概是 5 到 10 個想法才能有 1 個可以實現;而曾秉濤醫師上課的內容,一如新思惟課程的特色,簡單概要歸納出幾點原則,都非常受用(請來上課才能夠體會)。另外,還提到跟作者要 raw data 的一些概念,也超級重要。

 

 

上課也是複習,加強學習效果。

 

張凱閔醫師感覺跟我老師一樣,是走學術路線的那種,做統合分析都是很有學術味道的;其上課教的內容我大致都學過,算是再複習一次。其中對 SD 與 SE、OR 與 RR 的解釋是比較詳細的,也給大家公式讓我們可以從所找的文獻自己去推(如果不幸需要的話),算是補我之前的不足。另外,質性研究可以拿來門診跟病人當衛教說詞這件事,這個想法聽起來就很專業(筆記)。

 

這次新思惟沒有特別在第三堂課講解課程軟體的使用方法,而是直接在互動實作中發講義下去給大家照著練習;或許是 CMA 軟體有使用限制,但也在第三堂課多講了一些統合的公式原理,感覺是跟其他新思惟研究系列課程比較不同的地方,也是新思惟注意小細節,讓課程完整度更好的地方。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