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胸腔內科 張雅淳 醫師
回顧以往所上過的課程,我大概有幾年的年底,都來報名參加新思惟所舉辦的課程,到最後,我可能會收集滿它所贈送的杯子吧!
這份課後心得感想,我又要寫給未來的自己,希望明年不要再有藉口,趕快把所學的統計拿去運用,發表成論文,就像蔡校長所說過的 「飛機起飛,到起飛成功之前,都不算成功;論文發表,到論文被接受之前,都不能算是成功」。
(仁編按:回頭找找,張醫師上一次參加的《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的確就是在 2017 的年底。而且,半年後,張醫師就順利產出了第一篇 SCI 論文,並且寫了一篇「歷經坎坷的第一篇 SCI 論文」。我們也很期待之後,張醫師再繼續與我們分享論文撰寫與投稿故事唷。)
每一次的提問,都是成長。
這次上課,比較有進步的地方是,我比較敢舉手詢問助教問題。之前,我都怕我問的問題太基本,但是實際問過以後,真的比較懂得該怎麼調整圖的上標、下標、線條、點、間距,而且這些技巧,也適用於其他繪圖軟體,這是我額外所獲得的。
而且,對製作流程圖以及製作表格的技巧,也有更多的認識,例如,使用文字方塊應該畫大小剛好的格子、畫流程圖的時候避免用斜線、畫表格的時候避免用直線、善用黑色與灰色來凸顯想要表達的主題。
顛覆我對寫作的既定印象
要寫 meta-analysis 之前,要先寄信給原作者,索取 raw data,這也嚇退了我,我算是哪根蔥啊。但是,如果照曾醫師所建議的,先嘗試寄信給作者,要一些 mean age、gender 等資料,似乎又沒有那麼困難了。
這次我也學到對於寫作的順序,要先寫 materials & methods,接下來寫 results,以及 discussion,再回過頭來寫 introduction。這和我以往寫論文的順序,不太一樣,我以為 introduction 是最好寫的,反而在 discussion 的部分,常常腦袋一片空白,只會把 results 再改寫一下。
另外在課程中,也有提到「臨床感強、執行力強、寫作力強、學習力強」,要運用嶄新的技術或嘗試不同的軟體,要找出寫作慾望,哪怕是一天一句也好,都必須牢記在心。
把握機會,尋找一起前進的同儕。
這次在有限的時間裡面,硬是跟坐我隔壁的左右兩位同學,要了 Line 來保持聯繫。天啊,交網友,跟我的個性,太不一致了。聽其他朋友說,去上新思惟的課程,都會結交到研究上一起前進的同儕,怎麼我都沒有交到朋友。每次,都是一個人坐著高鐵默默的來,又悄悄的離開。光趕高鐵,不只是排隊要等半天,回去的時候,都快沒位子坐,有可能一路要站到左營。
來許個願吧!兩三年前,新思惟的團隊們,有來過南部,舉辦過一些小型聚會。希望未來這些重要課程,也能夠偶爾辦在其他地方,在台中,台南,或是高雄都可以,到時候,新思惟團隊可能就會發現,同樣的場地費,可能空間,是原本的兩倍大,而且,坐高鐵從左營回去,不用事先買票,或是排隊等著上自由座的車廂,因為不管什麼時候去搭,高鐵自由座,一向都有位子,也不用排很長的隊伍,等著要上車。很方便的!
最後,還是要謝謝新思惟的老師及助教,讓我在學習新的寫作文體以及新的軟體上,沒有卡關太久,希望我在未來也能夠把所學習到的知識及技藝,拿出來好好的運用。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