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_20181216_0487
2019 / 2 / 27

對精神科醫師的我來說,重要的里程碑。

 

作者: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1216_0487

 

 

臨床治療的困擾,就是你的機會。

 

這個觀點我已經在許多場合說過好幾次。唯有「臨床醫師的困擾」才會引起其他臨床醫師的共鳴,否則再怎樣天馬行空的想法,都只會淪為「陽春白雪」的存在(也就是說,雖然題目重要且未來可能很有意義,但現階段沒有人知道這東西的重要性,導致沒人會理睬這篇)。

 

精神科臨床治療過程中,「自殺風險」是相當棘手的議題,目前沒有任何的治療方式能夠確實的預防「自殺風險」,而某些號稱能夠降低自殺風險的策略,往往都是耗時耗財的作法(例如:積極且密集的心理治療或家族治療),沒有幾個病人或家屬能夠承受的。因此開始有些醫師嘗試尋找更簡單的方式,也就是吃藥。

 

雖然有些藥物被認為可以順利降低自殺風險,鋰鹽(lithium),目前雖然被發現能夠降低自殺風險,但是相伴隨而來的風險也是相當大,鋰鹽的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太過接近,導致患者很容易因為鋰鹽過量而中毒(當然,患者吞鋰鹽做為自殺行為也是顧慮之一)。

 

 

臨床經驗與實證證據

 

臨床經驗中,我們「感覺上」valproate 好像對降低自殺風險有那麼一點效果,但又不是很明顯,因為患者服用 valproate 後症狀改善,理論上自殺風險也會下降,但也不是每個患者都有這樣的效果。

 

因此臨床觀察到的結果不是很肯定(這部分和我們前面 valproate 輔助療法在schizophrenia 患者的那篇情況不同),這時我們就需要更高位的研究來確認,當然「個案報告」的上位研究就是「observational trial」或更高級的「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但是一般而言,很多研究為了倫理因素,不會讓這些有高度自殺風險的患者加入研究裡面,所以要有良好設計的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是相當困難的,但是觀察性研究又容易有過多的干擾因子,這該怎麼辦呢?

 

 

透過統合分析提高證據力不足的遺憾

 

在實證醫學的金字塔裡面,統合分析往往比一般的觀察性研究有更高的位階 (當然,如果統合分析根據的是良好設計的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那麼證據力就更充足了),因此當觀察性研究無法提供明確證據時,統合分析就能協助克服這樣的缺憾。

 

在我們這篇「Valproate 與自殺風險相關性」的統合分析之中,我們發現到和臨床經驗有出入的地方是:valproate 和沒有治療相比,並不能降低自殺的風險(好啦,就像我前面說的,valproate 也不完全有效,所以也不是和臨床經驗完全相牴觸),雖然這樣的結果在醫療上來說,相當令人洩氣(還是沒找到能夠順利降低自殺風險的藥物)。

 

但這樣的結果也提示了臨床醫師一個意義:不要再單純拿 valproate 作為預防自殺的治療,而要納入其他更積極的治療模式才行!

 

而這樣的觀點也讓我們順利的被精神科界老牌雜誌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給接納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