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_20190811_0967
2021 / 9 / 22

藥物有副作用是難免的,但是該如何分析才能帶給臨床醫師更多的資訊呢?論分類方式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 beta blocker 增加氣喘發作風險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90811_0967

 

 

為何非使用乙型阻斷劑不可?

 

就像我在另外一篇心得中提到的一樣,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在使用的時候,最常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它的副作用(甚至可以被稱為禁忌症),也就是「引發氣喘」的風險,它會導致患者的氣管收縮,因此對於有氣喘體質的人來說,就會造成氣喘被誘發。

 

所以理論上,乙型阻斷劑應該很少醫師在使用,但是事實上,現在還是很多臨床醫師繼續使用乙型阻斷劑,這也代表了乙型阻斷劑一定有些過人之處,才能繼續被使用,其實乙型阻斷劑在某些特定情形之下,它真的是最好用(也幾乎是最方便)的選項,例如因為精神科藥物而導致的手抖、過度緊張焦慮而產生的發抖(假設你不想吃 BZD 的話)、或者偏頭痛的處理,它都能提供非常好的效果,而且也不用擔心患者成癮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乙型阻斷劑之所以被人繼續使用的原因。

 

 

了解乙型阻斷劑不得不存在的原因後,協助臨床醫師趨吉避凶。

 

坦白說,前述的背景說明,其實就是審稿者問到的:「為什麼我非用這個藥物不可」。如果我們在這個階段無法說服審稿者「明知它們有副作用,但是還是非它們不可」的原因,那麼後續的「副作用分析」研究就沒有出場的機會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花這麼長的篇幅討論「為何非乙型阻斷劑不可」的原因。

 

當我們順利說服審稿者之後,再來就是進入這篇研究的主要內容了,也就是找出哪一些藥物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分組討論,會比各個討論來得好。

 

如果同學常常作統合分析的研究,可以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治療方式你看森林圖的趨勢,很明顯是有效的,但是可能因為個案數(或研究數量)太少,導致統計不顯著,但是有些治療效果可能沒有那麼好,但是因為個案數研究數太多,所以達到統計顯著。那麼,我們該如何來處理這樣的問題呢?

 

這部分就適合用所謂的「分組討論」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這些不同治療方式依照作用機轉或是給予方式時機等,進行大致分組,你會看到一些有趣的趨勢,以我們這篇研究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選擇性乙型阻斷劑(selective beta blocker,也就是只針對心律去作用而避開氣管攣縮的藥物)」比較不會引起氣喘副作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用「給藥方式(例如靜脈注射 vs 口服)」來做分組分析。

 

這樣的操作方式有兩大好處:第一,可以避免前述「理論上有效,但因為個案數 / 研究數量不足而未達顯著」的情形;第二,也可以提供臨床醫師一個更清楚的歸納方向。因此,透過這樣的統計方式,我們就可以同時帶給未來研究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針對這些「選擇性乙型阻斷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藥物開發。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