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_20220212_0629 拷貝
2022 / 11 / 28

年初上的統合分析課程,年底已收穫兩篇論文。

 

作者:羅東博愛醫院 復健科 林庭伃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庭伃醫師團隊,關於肌少症對肺癌治療預後之傘狀回顧,獲 Discover Onc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220212_0629 拷貝

 

 

原以為第二次寫 review 會更輕鬆,結果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當然,如 methods 那些基本流程不再陌生,也更抓得到讀文章重點與學術語言。然而文章主題是非常不熟的領域,光是了解基本背景知識就花不少時間,還有因為沾得到邊的相關研究太多太雜不小心 discussion 越扯越遠,去蕪存菁、洗鍊文字的能力還有不少進步空間。

 

而投稿流程先前都是老師幫忙,開始自己處理後才知道,調整也是要花心思,各種小細節都有可能出錯。還有,現在期刊喜歡圖示化來傳遞結論,能更清楚抓眼球,自己嘗試老半天不得要領,多虧蔡校長二話不說答應幫忙,才妥善完成。

 

(婷編按:林醫師在課後的五個月,就成功發表了第一篇統合相關論文,相關過程也寫成心得分享,值得一看。)

 

 

寫 review 對於住院醫師 / 學生如我的幾個好處

 

第一是在過程中,會對一個主題有更全面的了解,通常會寫 review 就表示有一定的重要性,且規模不小、相關研究多,在整理文獻時自然能學習,加上比念課本更需要消化理解(才能濃縮轉成自己的文字),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是夠大的主題,就算前一兩年有人寫過 review,只要再加入一點不同面向、新發展,投稿都不至於會太過艱難。

 

最後當然是不用等收案或跑統計,進度自己掌握負責,少一些焦慮與擔心讓別人等的壓力。大量閱讀也能逐漸更有效率、更快地讀到重點,對念教科書或做報告都有助益。未來當然還想嘗試更多文體,但能有現在就開始的 project 還是最理想踏實。

 

 

單打獨鬥更要審慎檢查,以免後果更難處理。

 

文獻搜尋時總擔心會有遺漏,有兩個人一起完成每個步驟是最理想,但如果需要先獨自進行時,只好把資料庫找到的結果多檢視兩三輪,而先前文章的 reference list 真的要確實掃過,尤其是不同國家的作者。此外,Google Scholar 也不時有新發現,它會把(依照它演算規則)比較熱門與相關的結果排列出來,瀏覽前一兩百個結果,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檢查方式。

 

有不確定符不符合收入條件的文章,就問通訊作者,聽起來都是理所當然的小事,但不小心或偷懶就會自食惡果,曾經有發生都全部寫完,最後檢查又撈到新文獻的事。雖然腦子裡有個邪惡的小小聲音說就忽略它算了,但這樣會良心過意不去,對不起自己生產出來的文章,目前發表的兩篇都屬於敘述性回顧而已,改動文字增修表格就可以,要是有跑統計的就更煩惱了,又或是更糟,投稿後才被審稿者注意到。

 

 

寫作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

 

有發表之後,醫院有研究計畫更常找你參與,或像是到學會發表,可以請公假出國,順便觀光;可以獲得各領域專家分享,讓專家指點迷津勝過埋頭苦幹;可以與同領域的人們有更多話題,從中獲取成長的養分。

 

會的部分還是很有限,但因為有走在前面的各路師長們,投注的時間都能換到小小的進步,也是心滿意足了。

 

 

最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