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analysis_20220212_0201
2022 / 7 / 12

新手課後五個月,發表人生第一篇 SCI。

 

作者:羅東博愛醫院 復健科 林庭伃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庭伃醫師團隊,關於超音波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的傘狀回顧,獲 Journal of Neur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220212_0201

 

 

應徵住院醫師,從沒想過有學術經驗會更加分。

 

醫學生還有 PGY 的時候,不時有聽說同學參與研究,不論是幫忙收 data、跑統計或是直接到實驗室,但我遲遲沒提起興趣,總覺得是要花很多課餘時間的苦差事,結果申請住院醫師時,在好多家醫院被問到類似「是否有參與任何研究,還沒發表也沒關係」的問題,真的什麼都答不出來,完全空白。

 

當離開原本訓練的醫院,老師對你的了解只來自短短幾頁資料和 10 分鐘面談,原本不以為意的小缺點突然被放大。

 

幸好還是有申請到理想的科別,除了熟悉學習新的臨床事務,也想嘗試未知的領域,充實精進,正巧醫院有進行中的研究計畫,收案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就鼓起勇氣,聯絡大學討論課時擔任導師的張凱閔老師,因為知道老師也是復健科醫師,在研究領域早是一方翹楚,可以給予有力指導。

 

然而,從 EndNote 都沒有、文獻怎麼搜尋整理也不清楚的狀況下開始,每個步驟常反覆花很多時間,還會在各種莫名小地方卡住,就在這懵懵懂懂的階段,報名了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

 

 

一日工作坊,給你新手上路的必備技能!

 

在課前就收到誠意滿滿的 QA,回答許多新手同學的困惑。而到了上課那天,除了實力堅強、解說清楚明瞭的講師群,還有助教們隨時提供協助,甚至有備用電腦,拯救我軟體閃退好幾次的困境。每堂課分享的都是精華,涵蓋所有必要重點的同時,也不至於讓學員跟不上,課後還能提出問題並得到詳細回覆。

 

曾醫師講述了怎麼找文獻、拆解論文架構、各段該呈現什麼,聽起來一切都理所當然,但當自己摸索過才能體會「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有效率做研究並寫出讓人一目瞭然的文章並非易事。

 

蔡校長的圖表繪製秘訣是先前完全沒聽過的,卻能看到設計好壞的天壤之別,實作過程還有評論環節,更能發覺魔鬼藏在細節裡。

 

張凱閔老師清楚簡潔說明 meta-analysis 原理,面對讓人頭痛的統計不再畏懼,最後他鼓勵大家每天寫作,養成習慣,自然會有所成長看到成果。

 

 

有好老師指導,還能結識研究路上的夥伴。

 

上課只有一天,卻帶回滿滿收穫與筆記,而且看到許多與自己有同樣目標的人也是件很開心的事,回家更有動力打開筆電繼續未完成的工作,且不得不提,在這個場域有不小的機會,遇到願意帶研究的老師或適合合作的同伴,好夥伴與團隊比任何課程珍貴。

 

研究確實會花很多下班時間,很多過程確實枯燥,「苦」的部分不會因為來上課就通通消失,但學到的能力絕對會在不經意的時刻派上用場。不論是科部學會有要求,或是想挑戰自我,既然要花那個時間,當然就是希望能順利發表,而選擇來上課,使我不再獨自埋頭苦幹,更有方向與信心。

 

最後收到 accept 信件,看到自己名字出現在 PubMed 的那份感動,讓我覺得所有付出的腦力與時間相當值得。

 

 

最新活動